




錦,指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生活中,我們習慣以“錦”表達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如錦上添花、錦衣玉食、衣錦還鄉(xiāng)、錦繡前程等。今天,一起走近荊州博物館收藏的馬山1號楚墓出土精美絲織品,來看看2000多年前的“錦上添花”是怎樣的。
1982年發(fā)掘的荊州馬山1號楚墓,出土了大量絲織品,因品類豐富程度和保存完整性皆首屈一指,被譽為“地下絲綢寶庫”。這些絲織品按其織造方法和組織結構不同,可分為絹、錦、羅、紗、綈、組、絳、綺等多類。它們不僅織造精良,而且色彩鮮艷,紋飾繁縟。其中,錦是最富特色的種類之一,有塔形紋錦、鳳鳥鳧幾何紋錦、鳳鳥菱形紋錦、石字紋錦、小菱形紋錦、十字菱形紋錦等。
據(jù)介紹,唐人顏師古在注《急就篇》時說,“織彩為文曰錦”??楀\是采用提花工藝織造而成的有漂亮圖案的織物,其特征在于用多彩絲線一次性將顏色豐富的圖案織造完成??楀\是古代絲織品中最精致華美的珍品之一,其制作工藝復雜,耗時費力,據(jù)說熟練的織工一天也僅僅能織成幾厘米的錦,因而有“寸錦寸金”的說法,足見其珍貴。目前所見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錦,大多是彩色的織物,有些錦面的花紋圖案貫穿全幅,說明楚人已擁有先進的提花織機和熟練的織造技術。
此外,從楚墓出土繡品可知,當時的刺繡技藝也已達到相當水平。大部分刺繡是以平紋的絹作為繡地,也有在錦上繡花,即所謂的“錦繡”,就是我們常說的“錦上添花”。
荊州博物館館藏馬山1號楚墓出土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是國家一級文物。墓主著單衣、夾衣、綿袍共十二件,衣衾包裹第七層便是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此件屬寬袖樣式,領緣內(nèi)折成直線,與腳端平齊,分上衣、下裳兩部分,在腰線處縫合。面料上的刺繡圖案為鳳鳥花卉紋。鳳鳥紋為正面直身展翅的形象,頭上飾有雙重花冠,華麗如流蘇狀的冠羽位于頭部兩側,形態(tài)莊嚴。兩翅上部設計成對向鳳頭形狀,其中一側的鳳頭衍生出向上蜿蜒曲繞的花枝, 花枝至頂后又反向懸垂三穗花串,形成上下兩組紋樣間相互嵌合勾連的紐帶,其布局設計及設色水平極具智慧。
專家稱,迄今通過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的先秦絲織品與刺繡品實物,大多數(shù)來自楚墓。這些實物表明,戰(zhàn)國時期,楚國絲織與刺繡工藝技術處于鼎盛時期,代表當時先進水平。雖然建國之初,楚國絲織業(yè)水平或許落后于中原、江浙地區(qū),但隨著楚國不斷擴張與崛起,特別是采取“拿來主義”,整合了多國先進技術,楚國后來居上,用先進的技術與工藝生產(chǎn)的絲織品,成為向周王朝納貢的上品,甚至一度“出口”國外。
西北大學中亞考古隊隊長、“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蠶繅絲的國家,楚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絲織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楚墓出土了大量絲織品,其種類繁多、紋樣精美,極具韻味?!肮?世紀的巴澤雷克古墓出土過絲綢,紋飾跟湖北楚墓出土的鳳鳥紋一樣,一看就是典型的楚國織錦?!蓖踅ㄐ抡f,在巴澤雷克還發(fā)現(xiàn)來自楚國的漆器和山字紋楚式銅鏡??梢?,比張騫出使西域早幾百年,楚國的絲綢就行銷至西伯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