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蠶桑專家榆林“變戲法”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5-08-01 07:18:00
上塬頂,下壑底,找到了適宜黃土高坡的桑樹良種,38攝氏度高溫不換衣不洗澡,還把蘇州的漁網搬進了窯洞,讓橫扇鎮(zhèn)的飼育箱和陜北的灶臺結了“親”--
最近,蘇州市農林局收到了一封來自榆林市吳堡縣農業(yè)局的邀請函,邀請函言辭懇切:今春,在蘇州專家的幫助指導下,車家塬、于家圪嶗兩個小蠶共育點平均張產達到了42.5公斤,張產值達722.5元。本地養(yǎng)蠶從來沒有取得過這樣好的收成,村民們歡欣鼓舞……我縣秋蠶生產將于8月初開始,根據蠶農的強烈愿望,請求你局讓王承欣、卜金星等專家再來吳堡指導秋蠶養(yǎng)殖……今年4月初,蘇榆政府簽訂了兩地的蠶桑協(xié)作項目,這也是蘇州市對榆林市的首個農業(yè)扶貧項目。隨后,蘇州市農林局就派出蠶桑業(yè)的專家組分批次趕赴榆林市吳堡縣,為當地農民指導養(yǎng)蠶。近日,在第三批專家赴榆前,記者來到市蠶桑站,請站長王承欣講述蘇州專家們在黃土高坡的生活和工作故事。
上塬頂,下壑底,尋找適宜黃土高坡的桑樹良種--專家找到了“吳堡?!毙Q桑協(xié)作項目的實施地是在陜西省延安以北250公里、榆林市南部吳堡縣地勢最高的塬上。這里氣候干燥,蠶繭的質量非常高,含水率低、解舒率高,是制作絲綢料子的上等原料。然而,當地農民的蠶桑畝養(yǎng)量卻很低,收益遠不如蘇州。今年4月,第一批蘇州專家一行3人剛到吳堡縣,顧不上長途跋涉的勞頓,扔下行李就直奔村間田頭。他們得知,榆林市近幾年退耕還林栽種了30萬畝桑地,大多數桑苗都是花高價從浙江引進的優(yōu)良品種。沒想到,桑苗種下后,桑葉小得像貓耳朵,桑梗細得像柳枝,畝收益不及江浙一帶的1%,癥結是“水土不服”:浙江桑適宜生長在大肥大水的環(huán)境里,在貧瘠、干旱的黃土高坡“發(fā)育不良”。蘇州專家很快提出了“桑樹品種本土化”的解決辦法,專家們上塬頂、下壑底,尋找適種的當地桑品。三位專家都已經不年輕,但是,他們在幾天的時間里,穿越了7個自然村,最后從屹立在塬頂的桑株中,考證出一個被他們取名為“吳堡?!钡谋镜仄贩N,不僅長勢好而且耐旱耐瘠?!熬褪撬耍 碧K州專家在黃土高坡上如獲至寶,建議當地把“吳堡桑”作為當家品種,并立即著手扶持一批農戶培育。王承欣介紹,現(xiàn)在,當地農戶自繁的桑苗已經綠意叢叢,預計今年可產20萬株桑苗,不僅可以滿足基地農戶的桑品本土化,還可以供應榆林其他地方。
早上一杯水漱口,晚上一瓢水洗臉洗腳還要搓一把泥襪子,38攝氏度高溫不換衣不洗澡--“扁鵲”克蠶病6月初,當第二批蘇州專家趕到吳堡縣時,正是當地春蠶的小蠶養(yǎng)殖期。讓蘇州專家感到吃驚的是,塬上30%的農戶家里的小蠶已經出現(xiàn)僵蠶,并在不斷蔓延,農民束手無策。王承欣說,其實這類蠶病并不難治,關鍵是要在當地具有的蠶藥中選對藥品。盡管這樣,由于蠶病普發(fā),66歲的王承欣和57歲的卜金星兩位專家常常是干到半夜三更。兩位專家入鄉(xiāng)隨俗,跟著當地農民一起喝小米粥,一起睡炕頭。吳堡縣是個嚴重缺水的地方,一年中僅7、8、9月份有降雨,當地居民一年要用的水全靠這幾個月的雨水積累。兩位專家在吳堡縣的時候,正是當地用水“青黃不接”的時候:雨季還沒來,隔年的積水也差不多用完了,偏偏又逢高溫酷暑期,最高氣溫達38攝氏度以上。為了不給當地農民添“麻煩”,兩位專家堅持不換衣服、不洗澡,滿身的黃土抖一抖就算過去了,一天所用的水也就是一杯加一瓢:早上起床,用一杯水漱漱口,晚上用一瓢水洗了臉再洗腳,洗完腳后還要搓一把脫下來的泥襪子。兩位專家一家一家地跑,一夜一夜地干,直到全面控制住蠶病。緊接著,兩位專家因勢利導,提出了從根本上解決蠶病問題的“三條技術推廣主線”,并就地編寫了簡明的“主線技術綱要”,分發(fā)到每家每戶。春蠶一季,當地蠶農普遍出現(xiàn)了高產豐收,一張種要比過去多收近100元,還紛紛要求擴養(yǎng)秋蠶。
蘇州的漁網走進了窯洞,橫扇鎮(zhèn)的飼育箱和陜北的灶臺結了“親”--蘇州專家巧手改蠶具蘇州專家發(fā)現(xiàn),要想讓當地農民養(yǎng)蠶增收,還有只“攔路虎”,那就是當地過于簡陋的養(yǎng)蠶工具。吳堡縣農民大多住在窯洞里,蠶寶寶自然也住窯洞,而且,當地農民常常將小蠶養(yǎng)在炕頭,“人蠶共炕”將就著。不均勻的溫度和濕度,常常讓一張蠶種大的大、小的小,甚至“三代同堂”。過去,當地蠶農唯一的出路就是從江浙一帶購買蠶匾,價格在15元/只左右,每張蠶種需用30多只,根本承受不起。蘇州專家與當地農民一起商量,試著就地取材,把隨處可見的桑梗、葵稈、銀條、掃把等編扎起來當蠶架,幾乎不需要成本投入。為填補當地小蠶期間調溫調濕設施的空白,專家們把吳江橫扇鎮(zhèn)的飼育箱和陜北灶臺結合,創(chuàng)新灶臺式飼育箱,溫度濕度可自如升降,而且可以把蠶寶寶請出炕頭,解決“人蠶共炕”。大蠶飼養(yǎng)沒地方是窯洞養(yǎng)蠶最為突出的矛盾。專家們又利用蘇州的漁網制作大蠶敞網式飼育平臺,每臺7層可以上下移動,既省力省本又輕巧方便,窯洞養(yǎng)蠶容量一下子增加了1到2倍。車家塬村一戶劉姓蠶農激動地說:“蘇州專家真是神!你們來了等于給我家送來了1000塊錢!”感激不盡的當地農民紛紛主動要求招待蘇州專家,最高標準是面餅里打只雞蛋。如今,蘇州農林部門已在第一時間組織好了第三批赴榆專家。王承欣介紹,第三次赴榆,他們的要求是要將那里目前張種3萬粒蠶卵平均38.5千克的張產水平,先提高5千克,盡量幫助擴大當地農戶的收入來源。
最近,蘇州市農林局收到了一封來自榆林市吳堡縣農業(yè)局的邀請函,邀請函言辭懇切:今春,在蘇州專家的幫助指導下,車家塬、于家圪嶗兩個小蠶共育點平均張產達到了42.5公斤,張產值達722.5元。本地養(yǎng)蠶從來沒有取得過這樣好的收成,村民們歡欣鼓舞……我縣秋蠶生產將于8月初開始,根據蠶農的強烈愿望,請求你局讓王承欣、卜金星等專家再來吳堡指導秋蠶養(yǎng)殖……今年4月初,蘇榆政府簽訂了兩地的蠶桑協(xié)作項目,這也是蘇州市對榆林市的首個農業(yè)扶貧項目。隨后,蘇州市農林局就派出蠶桑業(yè)的專家組分批次趕赴榆林市吳堡縣,為當地農民指導養(yǎng)蠶。近日,在第三批專家赴榆前,記者來到市蠶桑站,請站長王承欣講述蘇州專家們在黃土高坡的生活和工作故事。
上塬頂,下壑底,尋找適宜黃土高坡的桑樹良種--專家找到了“吳堡?!毙Q桑協(xié)作項目的實施地是在陜西省延安以北250公里、榆林市南部吳堡縣地勢最高的塬上。這里氣候干燥,蠶繭的質量非常高,含水率低、解舒率高,是制作絲綢料子的上等原料。然而,當地農民的蠶桑畝養(yǎng)量卻很低,收益遠不如蘇州。今年4月,第一批蘇州專家一行3人剛到吳堡縣,顧不上長途跋涉的勞頓,扔下行李就直奔村間田頭。他們得知,榆林市近幾年退耕還林栽種了30萬畝桑地,大多數桑苗都是花高價從浙江引進的優(yōu)良品種。沒想到,桑苗種下后,桑葉小得像貓耳朵,桑梗細得像柳枝,畝收益不及江浙一帶的1%,癥結是“水土不服”:浙江桑適宜生長在大肥大水的環(huán)境里,在貧瘠、干旱的黃土高坡“發(fā)育不良”。蘇州專家很快提出了“桑樹品種本土化”的解決辦法,專家們上塬頂、下壑底,尋找適種的當地桑品。三位專家都已經不年輕,但是,他們在幾天的時間里,穿越了7個自然村,最后從屹立在塬頂的桑株中,考證出一個被他們取名為“吳堡?!钡谋镜仄贩N,不僅長勢好而且耐旱耐瘠?!熬褪撬耍 碧K州專家在黃土高坡上如獲至寶,建議當地把“吳堡桑”作為當家品種,并立即著手扶持一批農戶培育。王承欣介紹,現(xiàn)在,當地農戶自繁的桑苗已經綠意叢叢,預計今年可產20萬株桑苗,不僅可以滿足基地農戶的桑品本土化,還可以供應榆林其他地方。
早上一杯水漱口,晚上一瓢水洗臉洗腳還要搓一把泥襪子,38攝氏度高溫不換衣不洗澡--“扁鵲”克蠶病6月初,當第二批蘇州專家趕到吳堡縣時,正是當地春蠶的小蠶養(yǎng)殖期。讓蘇州專家感到吃驚的是,塬上30%的農戶家里的小蠶已經出現(xiàn)僵蠶,并在不斷蔓延,農民束手無策。王承欣說,其實這類蠶病并不難治,關鍵是要在當地具有的蠶藥中選對藥品。盡管這樣,由于蠶病普發(fā),66歲的王承欣和57歲的卜金星兩位專家常常是干到半夜三更。兩位專家入鄉(xiāng)隨俗,跟著當地農民一起喝小米粥,一起睡炕頭。吳堡縣是個嚴重缺水的地方,一年中僅7、8、9月份有降雨,當地居民一年要用的水全靠這幾個月的雨水積累。兩位專家在吳堡縣的時候,正是當地用水“青黃不接”的時候:雨季還沒來,隔年的積水也差不多用完了,偏偏又逢高溫酷暑期,最高氣溫達38攝氏度以上。為了不給當地農民添“麻煩”,兩位專家堅持不換衣服、不洗澡,滿身的黃土抖一抖就算過去了,一天所用的水也就是一杯加一瓢:早上起床,用一杯水漱漱口,晚上用一瓢水洗了臉再洗腳,洗完腳后還要搓一把脫下來的泥襪子。兩位專家一家一家地跑,一夜一夜地干,直到全面控制住蠶病。緊接著,兩位專家因勢利導,提出了從根本上解決蠶病問題的“三條技術推廣主線”,并就地編寫了簡明的“主線技術綱要”,分發(fā)到每家每戶。春蠶一季,當地蠶農普遍出現(xiàn)了高產豐收,一張種要比過去多收近100元,還紛紛要求擴養(yǎng)秋蠶。
蘇州的漁網走進了窯洞,橫扇鎮(zhèn)的飼育箱和陜北的灶臺結了“親”--蘇州專家巧手改蠶具蘇州專家發(fā)現(xiàn),要想讓當地農民養(yǎng)蠶增收,還有只“攔路虎”,那就是當地過于簡陋的養(yǎng)蠶工具。吳堡縣農民大多住在窯洞里,蠶寶寶自然也住窯洞,而且,當地農民常常將小蠶養(yǎng)在炕頭,“人蠶共炕”將就著。不均勻的溫度和濕度,常常讓一張蠶種大的大、小的小,甚至“三代同堂”。過去,當地蠶農唯一的出路就是從江浙一帶購買蠶匾,價格在15元/只左右,每張蠶種需用30多只,根本承受不起。蘇州專家與當地農民一起商量,試著就地取材,把隨處可見的桑梗、葵稈、銀條、掃把等編扎起來當蠶架,幾乎不需要成本投入。為填補當地小蠶期間調溫調濕設施的空白,專家們把吳江橫扇鎮(zhèn)的飼育箱和陜北灶臺結合,創(chuàng)新灶臺式飼育箱,溫度濕度可自如升降,而且可以把蠶寶寶請出炕頭,解決“人蠶共炕”。大蠶飼養(yǎng)沒地方是窯洞養(yǎng)蠶最為突出的矛盾。專家們又利用蘇州的漁網制作大蠶敞網式飼育平臺,每臺7層可以上下移動,既省力省本又輕巧方便,窯洞養(yǎng)蠶容量一下子增加了1到2倍。車家塬村一戶劉姓蠶農激動地說:“蘇州專家真是神!你們來了等于給我家送來了1000塊錢!”感激不盡的當地農民紛紛主動要求招待蘇州專家,最高標準是面餅里打只雞蛋。如今,蘇州農林部門已在第一時間組織好了第三批赴榆專家。王承欣介紹,第三次赴榆,他們的要求是要將那里目前張種3萬粒蠶卵平均38.5千克的張產水平,先提高5千克,盡量幫助擴大當地農戶的收入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