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能過剩與就業(yè)問題是當前經濟的最大隱憂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6-03-02 08:56:00
國家統計局前天發(fā)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有關資料顯示,在“十五”時期,我國經濟不僅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目標,而且還出現了不少亮點:中國百年來第一次被譽為世界經濟的發(fā)動機,GDP第一次進入世界前六名,人均GDP第一次邁過1000美元大關,經濟增長高峰第一次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度過……
這些經濟成就來之不易,改革成就也令人鼓舞。但是,正如風雨之中需見彩虹,鮮花叢中則要防陷阱!在“十五”完美結局的背后,我們更需要小心處理好各行潛在的問題,這樣才有可能在“十一五”時期再繼輝煌。
根據公報披露的數據,結合今年1月份的宏觀數據分析,2006年的經濟陷阱不再是投資增長過快,而是由前期投資增長過快帶來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問題實際上已經成了今年宏觀調控的核心問題之一,之所以仍然會成為陷阱,原因在于對此問題的嚴重性和連帶影響至今大家仍難以完全弄清。
目前,學者們圍繞著產能過剩問題展開了多方面的討論,其內容主要包括:企業(yè)利潤下降、通貨緊縮及其對投資和消費的影響。但顯然,迄今為止的討論也還存在著一些遺漏。比如說,人們一般偏重于分析它的直接影響,而對間接影響卻分析不多,盡管后者可能更重要。
從歷史經驗看,化解產能過剩必然要付出相應代價。就當前我國的狀況而言,許多人都認為,產能過剩對經濟增速的影響甚微(因而通貨緊縮的壓力也不會太大),對企業(yè)利潤的影響可能較為明顯。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個比企業(yè)利潤明顯下降更為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失業(yè)問題。
這種擔心并非杞人憂天。如果把知青返城算作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失業(yè)高峰,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工人下崗就可以算是第二次失業(yè)高峰。造成當時失業(yè)人口急劇增加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中國政府部門主動發(fā)動了一次全球經濟中,國有企業(yè)最大規(guī)模的兼并和重組運動,范圍涉及全國各地。其中,企業(yè)破產立案總數就為6200多件,超過了前七年企業(yè)破產立案的總和。但實際原因卻是,1999年正好處于上一輪經濟增長高位回落期,前幾年經濟高漲時期固定資產投資形成的高產能開始大量釋放,市場供需嚴重失衡,企業(yè)利潤大幅下降,預算內企業(yè)的凈銷售利潤率降低到歷史最低點,全年虧損企業(yè)的虧損總額與上年相比增長了27.6倍。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中國政府不主動搞企業(yè)兼并和重組,最后拖不住的時候,被迫倒閉的企業(yè)可能遠遠不止上面那個數,失業(yè)人口也還會更多。
以史為鑒,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狀況與上次失業(yè)高峰爆發(fā)之前相比有著不少類似之處:首先,都是剛從本輪經濟高點開始回落;其次,都面臨著前期形成的高產能開始釋放的局面;第三,今年企業(yè)的利潤也將開始急劇下降。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前的經濟狀況甚至比當年可能還會更嚴重,原因在于:從2002年開始啟動的本輪經濟周期是我國進入買方市場以來的第一個周期,即使是在2004年的經濟頂峰時期,市場絕大多數商品仍然是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tài),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而有關資料顯示,在前幾年經濟高漲中所形成的新增產能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這就意味著,我們即將面臨的產能過剩局面之嚴峻也將是前所未有的。在我國承諾控制出口過快增長的情況下,企業(yè)利潤的下降速度也許同樣會前所未有!
從各種跡象看,各界盡管對失業(yè)問題一直較為關注,但是很少將產能過剩的影響考慮其中,因而給即將到來的困難缺乏充分認識和必要準備。而在筆者看來,未來兩三年內產能過剩必然會對就業(yè)帶來不利影響,盡管其嚴重性現在還無法量化。但是,未雨綢繆,從最壞處去打算總歸沒錯。
信息來源:東方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