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中美紡織品諒解備忘錄》執(zhí)行情況及影響評估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7-03-16 10:57:00
2005年11月8日,中美就紡織品問題達成《諒解備忘錄》(下文簡稱《備忘錄》),持續(xù)數年的紡織品特保摩擦暫告段落?!秱渫洝泛w21大類產品,其中18類(共計31個TC碼)為2003~2005年美國對華紡織品設限產品或2005年美方特保立案調查產品,共占總數的85.7%。根據《備忘錄》的規(guī)定,2006~2008年,中國相關輸美紡織品數量將在上年出口量的基礎上,以10%~17%的速度逐年遞增。
本文將在理論分析的框架內,就2006年《備忘錄》的執(zhí)行及涵蓋產品的出口情況進行評估,以期為2007、2008年《備忘錄》的良好運行提供一定參考。
一、2006年《備忘錄》執(zhí)行情況及主要特點
據美國海關統計,2006年,美國口岸從中國進口紡織品服裝270.67億美元,同比增長20.81%;其中,《備忘錄》涵蓋產品(共34個TC碼)所占份額為36.87%,比2005年的37.93%略有下降,但總額達到99.81億美元,同比增長17.45%??傮w而言,2006年《備忘錄》及其涵蓋產品的貿易運行情況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產品配額清關率偏低。據美國海關邊境保護局提供的監(jiān)測數據,2006年,《備忘錄》涵蓋產品的平均清關率為59.65%,中位數為65.75%,清關率總體偏低。即便根據《備忘錄》的規(guī)定,2006年3%的配額可以結轉至2007年使用,2006年配額的實際浪費規(guī)模仍很嚴重。在34個TC碼產品中,清關率最高的產品為棉制褲子(TC碼347/348),達到86.2%;最低為百葉窗及窗幔(TC碼666),僅3.8%。
2.出口數量減少,市場份額回落。盡管《備忘錄》涵蓋產品整體2006年中國對美出口金額比2005年有所增長,但依TC碼對各產品出口量分別予以考察,則大部分出現降幅。統計顯示,2006年《備忘錄》涵蓋產品美國從中國進口量同比平均下降15.57個百分點,其中,其他合纖織物(TC碼620)降幅最大,達84.8%;但也有部分產品出現了較快增長,如襪類產品(TC碼332、432),同比增幅就分別達到74.23%和54.85%。數據還表明,2006年,中國產品占美國口岸上述34個TC碼產品進口量的市場份額同比平均下降3個百分點。其中,套衫(TC碼645)的市場份額降幅達21個百分點,從2005年的47.84%降至2006年的26.75%。
3.國內配額價格起伏波動劇烈。受配額分配制度等因素的影響,2006年《備忘錄》產品國內配額交易價格波動劇烈。例如,棉制褲子(TC碼347/348)2006年10月的配額價格才6美元/打,到11月則漲至15美元/打,個別報價甚至高達18元美元/打,目前價格又回落至11美元/打。配額價格的波動直接干擾了企業(yè)正常的出口經營活動,這可能也是造成相關產品出口減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備忘錄》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影響評估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fā),《備忘錄》相當于對中國輸美紡織品構筑了一道"絕對配額"壁壘,除出口數量受到嚴格限制外,理論上還將引起產品出口價格上升、國內市場價格下降、出口市場轉移等各類效應。兼顧分析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將分別從產品出口季節(jié)性規(guī)律和出口價格角度,對《備忘錄》的影響展開評估。
1.產品出口季節(jié)性規(guī)律影響評估
紡織品服裝出口通常會表現出很強的季節(jié)性特征,而在配額制度下,該季節(jié)性規(guī)律是否受到干擾將直接影響產品最終的年度出口表現,這可能也是造成2006年《備忘錄》清關率較低的實質性原因之一。此處選取棉制褲子(TC碼347)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該產品在2005年曾遭美國特保措施設限,在《備忘錄》涵蓋產品中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該產品2006年國內配額價格波動劇烈,能較為明顯地反映出配額分配制度對產品出口運行可能產生的作用。

根據表1和圖1計算所得的2000~2006年美國口岸棉制褲子(TC碼347)從中國進口量月度季節(jié)指數,并結合《備忘錄》的執(zhí)行情況,可以發(fā)現:
1.中國對美國棉制褲子出口呈明顯的季節(jié)性特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棉制褲子為美國根據WTO《紡織品服裝協議》于2005年1月1日取消全球被動配額的產品,并且此前中國國內的紡織品配額分配制度已經保持了較長時間的穩(wěn)定,因而可以認為,2000~2004年的走勢能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產品的季節(jié)性波動情況。該數據表明,中國對美國棉制褲子的出口高峰通常集中在每年的年初及6~7月,而3、4月和9~11月為相對的淡季。
2.2006年《備忘錄》干擾了中國對美國棉制褲子出口的季節(jié)性規(guī)律。表1和圖1均顯示,2006年,中國對美國棉制褲子的出口并未表現出該產品應有的季節(jié)性特征,相反卻"異常"性地形成了一種增長趨勢。例如,2006年1月的產品出口量僅為年出口均值的20%,之后逐步增加,12月的出口量達到了年出口均值的1.62倍,列全年之最。式(2-1)利用2006年出口月度季節(jié)指數(EXI)與時間變量(t)擬合的線性趨勢模型也表明,該年月度出口季節(jié)指數平均逐月增加0.1。但式(2-2)利用2000~2004年的數據以同樣的模型結構進行擬合,不僅模型擬合效果較差,而且時間變量(t)也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該時間序列不存在趨勢項。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常"的現象呢?本文認為,我國配額分配制度是其中的關鍵性因素。事實上,在2005年之前即所謂的"配額時代",國內紡織品配額以業(yè)績分配為主,并輔助于成熟的"二手交易市場"解決企業(yè)間的配額供需協調問題,總體上市場的信息透明度較高,企業(yè)可以在有充分可預見性的情況下經營業(yè)務。而在2006年《備忘錄》產品的配額分配制度下,"有配額無訂單"或"有訂單無配額"的現象卻十分普遍,尤其是上半年,這極大地干擾了企業(yè)的出口活動,也降低了配額的使用效率。直到下半年,經過對分配制度的數次調整,并引入轉讓機制,才使緊張局面有所緩和,出口開始回穩(wěn),并最終呈現"逐步走高"的年度運行態(tài)勢。
此外,通過比較2005年和2006年的棉制褲子出口季節(jié)指數還可以發(fā)現,在受到類似于"自動出口限制"的情況下,有必要對產品配額的分配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2005年5月27日,美國正式對原產于中國的棉制褲子采取特保設限。在沒有采取任何配額管理辦法的情況下,當時企業(yè)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紛紛競相"搶跑道"出口,結果造成短時期內出口數量激增、加劇了配額短缺的矛盾,設限配額僅46天即被用盡,導致隨后在長達半年的時間美國市場徹底"關閉"。這一教訓在《備忘錄》生效期內絕不能重演。
2. 產品出口價格影響評估

價格波動情況也是反映《備忘錄》對產品出口所產生影響及其程度的核心指標之一。如表2和圖2所示,就絕對價格而言,2006年《備忘錄》生效期間,中國對美國棉制褲子出口價格比2005年平均上漲26.15%,由于配額的有償性客觀上增加了企業(yè)的經營成本,出現這一成本推動型的價格上浮不難理解。同時,2006年中國棉制褲子出口價格低于2000~2004年的平均水平。而據中國服裝協會產業(yè)部統計,2000~2004年,棉制褲子配額由于熱炒,其價格往往達到產品價值的50%以上,如2003年配額均價就為4.13美元/條,接近50美元/打,遠高于2006年6~18美元/打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價差與最終產品出口價格的差值幅度基本相同,表明配額成本的高低是決定產品出口價格的重要影響因素。
表2還利用E-views軟件對2000~2006年各年度棉制褲子的價格標準差進行了統計,旨在通過數據的離散度衡量產品價格在一年中的波動劇烈情況。計算結果表明,2005年即“無配額”時期產品價格最為平穩(wěn),2006年《備忘錄》生效期間其次,而2000~2004年波動幅度則相對最為劇烈。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復雜,與產品的結構、市場上的供需情況可能都有關系,需要進一步研究。但結合先前對上述各年份配額價格的分析結論,有理由認為配額成本的波動在各影響因素中的地位是關鍵性的。
三、《備忘錄》對美國市場及產業(yè)影響評估
由于《備忘錄》所設定的數量性“配額限制”僅針對中國實施,加之紡織品服裝之間的替代性,因此,理論上將產生類似于關稅同盟理論中的貿易轉移效應,并對美國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產生影響,對此需要予以關注。

表3初步計算表明,2006年《備忘錄》涵蓋產品,美國從除中國以外國家地區(qū)進口量平均微增1.04個百分點(同期從中國進口量平均下降15.57個百分點),其市場份額平均增加3個百分點(即中國市場份額減少部分)。由此可見,整體上《備忘錄》已經引發(fā)了一定的貿易轉移效應。這里繼續(xù)以棉制褲子(TC碼647)為例,就《備忘錄》對美國相關產品進口的市場格局及本地產業(yè)的影響展開進一步評估,可以發(fā)現:
1. 2006年市場份額由其他亞洲國家搶占,并未惠及與美國存在紡織品優(yōu)惠貿易安排的周邊國家(地區(qū))
近年來,美國在加快向周邊地區(qū)轉移或投資紡織品生產工廠的同時,與有關國家紛紛簽訂了含有紡織品優(yōu)惠市場準入條件的雙邊或區(qū)域性安排,寄希望于通過這些協議及特定的原產地規(guī)則,鼓勵周邊國家加工美國生產的紡織原料,并將成品返銷美國以滿足終端市場需求,從而構建了一條以市場快速反應(quick response)為宗旨的新型的紡織產業(yè)鏈。其中,加勒比地區(qū)國家(CBI)、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AFTA)以及北美洲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中的墨西哥,是美國著力扶持的“合作伙伴”并與之存在緊密的利益聯系。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配額時代”美國就將棉制褲子的進口機會慷慨地給予了墨西哥、CBI、CAFTA等國家(地區(qū))。但2005年全球配額取消后,來自中國及孟加拉國等紡織品服裝競爭力強國的進口大幅增長,并從墨西哥、CBI和CAFTA手中奪取了相當的市場份額。2006年,中國的市場份額因《備忘錄》的實施受到打壓,然而卻未能使墨西哥、CBI和CAFTA收復失守的“昔日陣地”,不僅市場份額分別從2005年的22.03%、19.86%、19.04%進一步下滑至19.05%、16.42%和16.02%,而且對美國的出口絕對量也出現了下降。相比之下,孟加拉國、越南等其他亞洲紡織品出口大國卻是真正的“受益者”。2006年,美國從其進口數量同比大幅增長了83.65%和50.24%,并使兩國一躍成為2006年美國口岸棉制褲子第二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

2. 《備忘錄》的實施使美國口岸相關產品進口價格水平保持穩(wěn)定
如表4所示,2000~2004年“配額時期”,在美國棉制褲子主要進口來源中,中國產品的價格最高,這與當時國內高配額成本有密切的關聯。也正因為如此,當2005年全球被動配額取消后,中國產品價格迅速回落了44.6%,帶動當年美國口岸棉制褲子進口均價下跌了6%。從這一角度看,2006年《備忘錄》的實施不僅有效地抑制了中國產品的涌入,而且使其從一個“壓低”價格者重新轉變?yōu)橹匾摹皟r格穩(wěn)定器”,并在主要進口來源價格進一步下滑的情況下,幫助美國將棉制褲子的進口價格基本維持在2005年的水平,這對于美國國內產業(yè)的生存而言是相當有利的。

此外,《備忘錄》的實施并未改變美國國內紡織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逐步“萎縮”的趨勢。從表5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2000~2006年,美國國內棉制褲子的產量逐年下降,而IP比率(進口數量/美國國內產量)卻加速上升,即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更多地依賴于進口得到滿足。其中,2006年美國國內棉制褲子的產量同比繼續(xù)下降6.83%,IP比更是從2005年的485.9%大幅增至565.9%,增速列近年之最。利用2000~2005年的歷史數據擬合還發(fā)現,美國棉制褲子的國內產量與進口量保持著很強的負相關性,相關系數達到-0.877,因此在2006年美國口岸棉制褲子總進口量同比增長5.6%的情況下,美國國內產量出現進一步的下滑并不意外。這也再次表明,在類似于《備忘錄》的國別配額制度下,貿易轉移效應的產生會削弱政策對進口總量的實際限制效果。
四、總結及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翔實的數據,并利用量化分析工具,就2006年《備忘錄》的執(zhí)行和對我方相關產品貿易運行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系統評估。研究表明,2006年《備忘錄》的實施,一方面干擾了涵蓋產品對美國原有的季節(jié)性出口規(guī)律,但產品出口價格波動卻較為平穩(wěn),優(yōu)于2000~2004年原“配額時期”。另一方面,由于貿易轉移效應的產生,中國因《備忘錄》的實施而在美國市場減少的份額被其他亞洲出口國所搶占,既未能惠及與美國存在紡織品優(yōu)惠貿易安排的周邊國家(地區(qū)),也沒有改變美國國內紡織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逐步“萎縮”的趨勢。
2007年是《備忘錄》實施的第二年,國內外經濟產業(yè)的發(fā)展和政策走勢也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結合對2006年《備忘錄》執(zhí)行情況和影響的評估結果,這里有兩點需要強調:
1. 國內配額管理體制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這是確?!秱渫洝返玫搅己脠?zhí)行、最大限度減少對我國相關產品出口負面影響的關鍵因素
我們應增加配額分配制度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在配額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配額的獲得成本。本文建議應增加配額的招標次數,可調整為月拍。每次招標數量可參考相關產品出口季節(jié)性因素,投標數量設下限,但對投標者資格不作業(yè)績上的限定,是否中標則按投標價格確定。由于市場上的配額供應持續(xù)、有預見性,而且價格隨行就市,目前較為猖獗的囤積配額、肆意抬價的做法就難以奏效,企業(yè)也可結合自身訂單情況選擇配額的購買時機、確定可以接受的配額價格,乃至權衡是否進入或退出市場。這樣,產品出口市場整體在價格信號的調控下也將井然有序地運行,配額浪費、價格大起大落以及黑市猖獗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2. 對于2009年《備忘錄》結束后我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和復雜局面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一方面,2006年《備忘錄》的實施之所以會產生貿易轉移效應,即我方在美國讓出的市場份額迅速被其他出口方所填補,這其實說明我們的產品并沒有獨特的“優(yōu)勢”,可以輕而易舉地被別國替代。更為令人擔憂的是,當前擠占我國市場份額的國家(如孟加拉國),其產品價格整體已處于低位水平,如果2008年后我們希望重新奪回“陣地”,在產品基本同質的情況下,難免又被迫陷入“價格戰(zhàn)”的窘境,這很容易再次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貿易摩擦。另一方面,美國國內紡織服裝產業(yè)的競爭實力也遠非“不堪一擊”,而且《備忘錄》的實施也為其爭取到了寶貴的“喘息機會”。據美國全國紡織團體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美國紡織服裝行業(yè)目前的從業(yè)人員為61.32萬,盡管每年仍以5%~6%的速度在減少,但人均勞動生產率近年來隨著資本的不斷投入,卻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產業(yè)總體運行健康、穩(wěn)定。2006年,美國紡織服裝業(yè)的總產值超過686億美元,與2005年基本持平;2006年1~9月,行業(yè)稅后利潤為15.4億美元,同比增長9.2%,全年出口也達到了168億美元,增長1.8%。由于美國本土紡織服裝產業(yè)主要的著眼點是高端市場,在我方大力推動品牌建設、促成產業(yè)升級的情況下,未來兩國產品的“競爭區(qū)域”會愈加寬泛,而“互補性區(qū)域”卻在減少。前有堵截,后有追兵,2009年《備忘錄》結束后的形勢不容樂觀,理性分析我方的競爭環(huán)境、尋找市場的新增長點、在“產品差異化”上作文章,我們的準備工作任重而道遠。
信息來源: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
本文將在理論分析的框架內,就2006年《備忘錄》的執(zhí)行及涵蓋產品的出口情況進行評估,以期為2007、2008年《備忘錄》的良好運行提供一定參考。
一、2006年《備忘錄》執(zhí)行情況及主要特點
據美國海關統計,2006年,美國口岸從中國進口紡織品服裝270.67億美元,同比增長20.81%;其中,《備忘錄》涵蓋產品(共34個TC碼)所占份額為36.87%,比2005年的37.93%略有下降,但總額達到99.81億美元,同比增長17.45%??傮w而言,2006年《備忘錄》及其涵蓋產品的貿易運行情況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產品配額清關率偏低。據美國海關邊境保護局提供的監(jiān)測數據,2006年,《備忘錄》涵蓋產品的平均清關率為59.65%,中位數為65.75%,清關率總體偏低。即便根據《備忘錄》的規(guī)定,2006年3%的配額可以結轉至2007年使用,2006年配額的實際浪費規(guī)模仍很嚴重。在34個TC碼產品中,清關率最高的產品為棉制褲子(TC碼347/348),達到86.2%;最低為百葉窗及窗幔(TC碼666),僅3.8%。
2.出口數量減少,市場份額回落。盡管《備忘錄》涵蓋產品整體2006年中國對美出口金額比2005年有所增長,但依TC碼對各產品出口量分別予以考察,則大部分出現降幅。統計顯示,2006年《備忘錄》涵蓋產品美國從中國進口量同比平均下降15.57個百分點,其中,其他合纖織物(TC碼620)降幅最大,達84.8%;但也有部分產品出現了較快增長,如襪類產品(TC碼332、432),同比增幅就分別達到74.23%和54.85%。數據還表明,2006年,中國產品占美國口岸上述34個TC碼產品進口量的市場份額同比平均下降3個百分點。其中,套衫(TC碼645)的市場份額降幅達21個百分點,從2005年的47.84%降至2006年的26.75%。
3.國內配額價格起伏波動劇烈。受配額分配制度等因素的影響,2006年《備忘錄》產品國內配額交易價格波動劇烈。例如,棉制褲子(TC碼347/348)2006年10月的配額價格才6美元/打,到11月則漲至15美元/打,個別報價甚至高達18元美元/打,目前價格又回落至11美元/打。配額價格的波動直接干擾了企業(yè)正常的出口經營活動,這可能也是造成相關產品出口減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備忘錄》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影響評估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fā),《備忘錄》相當于對中國輸美紡織品構筑了一道"絕對配額"壁壘,除出口數量受到嚴格限制外,理論上還將引起產品出口價格上升、國內市場價格下降、出口市場轉移等各類效應。兼顧分析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將分別從產品出口季節(jié)性規(guī)律和出口價格角度,對《備忘錄》的影響展開評估。
1.產品出口季節(jié)性規(guī)律影響評估
紡織品服裝出口通常會表現出很強的季節(jié)性特征,而在配額制度下,該季節(jié)性規(guī)律是否受到干擾將直接影響產品最終的年度出口表現,這可能也是造成2006年《備忘錄》清關率較低的實質性原因之一。此處選取棉制褲子(TC碼347)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該產品在2005年曾遭美國特保措施設限,在《備忘錄》涵蓋產品中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該產品2006年國內配額價格波動劇烈,能較為明顯地反映出配額分配制度對產品出口運行可能產生的作用。

根據表1和圖1計算所得的2000~2006年美國口岸棉制褲子(TC碼347)從中國進口量月度季節(jié)指數,并結合《備忘錄》的執(zhí)行情況,可以發(fā)現:
1.中國對美國棉制褲子出口呈明顯的季節(jié)性特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棉制褲子為美國根據WTO《紡織品服裝協議》于2005年1月1日取消全球被動配額的產品,并且此前中國國內的紡織品配額分配制度已經保持了較長時間的穩(wěn)定,因而可以認為,2000~2004年的走勢能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產品的季節(jié)性波動情況。該數據表明,中國對美國棉制褲子的出口高峰通常集中在每年的年初及6~7月,而3、4月和9~11月為相對的淡季。
2.2006年《備忘錄》干擾了中國對美國棉制褲子出口的季節(jié)性規(guī)律。表1和圖1均顯示,2006年,中國對美國棉制褲子的出口并未表現出該產品應有的季節(jié)性特征,相反卻"異常"性地形成了一種增長趨勢。例如,2006年1月的產品出口量僅為年出口均值的20%,之后逐步增加,12月的出口量達到了年出口均值的1.62倍,列全年之最。式(2-1)利用2006年出口月度季節(jié)指數(EXI)與時間變量(t)擬合的線性趨勢模型也表明,該年月度出口季節(jié)指數平均逐月增加0.1。但式(2-2)利用2000~2004年的數據以同樣的模型結構進行擬合,不僅模型擬合效果較差,而且時間變量(t)也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該時間序列不存在趨勢項。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反常"的現象呢?本文認為,我國配額分配制度是其中的關鍵性因素。事實上,在2005年之前即所謂的"配額時代",國內紡織品配額以業(yè)績分配為主,并輔助于成熟的"二手交易市場"解決企業(yè)間的配額供需協調問題,總體上市場的信息透明度較高,企業(yè)可以在有充分可預見性的情況下經營業(yè)務。而在2006年《備忘錄》產品的配額分配制度下,"有配額無訂單"或"有訂單無配額"的現象卻十分普遍,尤其是上半年,這極大地干擾了企業(yè)的出口活動,也降低了配額的使用效率。直到下半年,經過對分配制度的數次調整,并引入轉讓機制,才使緊張局面有所緩和,出口開始回穩(wěn),并最終呈現"逐步走高"的年度運行態(tài)勢。
此外,通過比較2005年和2006年的棉制褲子出口季節(jié)指數還可以發(fā)現,在受到類似于"自動出口限制"的情況下,有必要對產品配額的分配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2005年5月27日,美國正式對原產于中國的棉制褲子采取特保設限。在沒有采取任何配額管理辦法的情況下,當時企業(yè)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紛紛競相"搶跑道"出口,結果造成短時期內出口數量激增、加劇了配額短缺的矛盾,設限配額僅46天即被用盡,導致隨后在長達半年的時間美國市場徹底"關閉"。這一教訓在《備忘錄》生效期內絕不能重演。
2. 產品出口價格影響評估

價格波動情況也是反映《備忘錄》對產品出口所產生影響及其程度的核心指標之一。如表2和圖2所示,就絕對價格而言,2006年《備忘錄》生效期間,中國對美國棉制褲子出口價格比2005年平均上漲26.15%,由于配額的有償性客觀上增加了企業(yè)的經營成本,出現這一成本推動型的價格上浮不難理解。同時,2006年中國棉制褲子出口價格低于2000~2004年的平均水平。而據中國服裝協會產業(yè)部統計,2000~2004年,棉制褲子配額由于熱炒,其價格往往達到產品價值的50%以上,如2003年配額均價就為4.13美元/條,接近50美元/打,遠高于2006年6~18美元/打的水平,兩者之間的價差與最終產品出口價格的差值幅度基本相同,表明配額成本的高低是決定產品出口價格的重要影響因素。
表2還利用E-views軟件對2000~2006年各年度棉制褲子的價格標準差進行了統計,旨在通過數據的離散度衡量產品價格在一年中的波動劇烈情況。計算結果表明,2005年即“無配額”時期產品價格最為平穩(wěn),2006年《備忘錄》生效期間其次,而2000~2004年波動幅度則相對最為劇烈。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復雜,與產品的結構、市場上的供需情況可能都有關系,需要進一步研究。但結合先前對上述各年份配額價格的分析結論,有理由認為配額成本的波動在各影響因素中的地位是關鍵性的。
三、《備忘錄》對美國市場及產業(yè)影響評估
由于《備忘錄》所設定的數量性“配額限制”僅針對中國實施,加之紡織品服裝之間的替代性,因此,理論上將產生類似于關稅同盟理論中的貿易轉移效應,并對美國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產生影響,對此需要予以關注。

表3初步計算表明,2006年《備忘錄》涵蓋產品,美國從除中國以外國家地區(qū)進口量平均微增1.04個百分點(同期從中國進口量平均下降15.57個百分點),其市場份額平均增加3個百分點(即中國市場份額減少部分)。由此可見,整體上《備忘錄》已經引發(fā)了一定的貿易轉移效應。這里繼續(xù)以棉制褲子(TC碼647)為例,就《備忘錄》對美國相關產品進口的市場格局及本地產業(yè)的影響展開進一步評估,可以發(fā)現:
1. 2006年市場份額由其他亞洲國家搶占,并未惠及與美國存在紡織品優(yōu)惠貿易安排的周邊國家(地區(qū))
近年來,美國在加快向周邊地區(qū)轉移或投資紡織品生產工廠的同時,與有關國家紛紛簽訂了含有紡織品優(yōu)惠市場準入條件的雙邊或區(qū)域性安排,寄希望于通過這些協議及特定的原產地規(guī)則,鼓勵周邊國家加工美國生產的紡織原料,并將成品返銷美國以滿足終端市場需求,從而構建了一條以市場快速反應(quick response)為宗旨的新型的紡織產業(yè)鏈。其中,加勒比地區(qū)國家(CBI)、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AFTA)以及北美洲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中的墨西哥,是美國著力扶持的“合作伙伴”并與之存在緊密的利益聯系。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配額時代”美國就將棉制褲子的進口機會慷慨地給予了墨西哥、CBI、CAFTA等國家(地區(qū))。但2005年全球配額取消后,來自中國及孟加拉國等紡織品服裝競爭力強國的進口大幅增長,并從墨西哥、CBI和CAFTA手中奪取了相當的市場份額。2006年,中國的市場份額因《備忘錄》的實施受到打壓,然而卻未能使墨西哥、CBI和CAFTA收復失守的“昔日陣地”,不僅市場份額分別從2005年的22.03%、19.86%、19.04%進一步下滑至19.05%、16.42%和16.02%,而且對美國的出口絕對量也出現了下降。相比之下,孟加拉國、越南等其他亞洲紡織品出口大國卻是真正的“受益者”。2006年,美國從其進口數量同比大幅增長了83.65%和50.24%,并使兩國一躍成為2006年美國口岸棉制褲子第二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

2. 《備忘錄》的實施使美國口岸相關產品進口價格水平保持穩(wěn)定
如表4所示,2000~2004年“配額時期”,在美國棉制褲子主要進口來源中,中國產品的價格最高,這與當時國內高配額成本有密切的關聯。也正因為如此,當2005年全球被動配額取消后,中國產品價格迅速回落了44.6%,帶動當年美國口岸棉制褲子進口均價下跌了6%。從這一角度看,2006年《備忘錄》的實施不僅有效地抑制了中國產品的涌入,而且使其從一個“壓低”價格者重新轉變?yōu)橹匾摹皟r格穩(wěn)定器”,并在主要進口來源價格進一步下滑的情況下,幫助美國將棉制褲子的進口價格基本維持在2005年的水平,這對于美國國內產業(yè)的生存而言是相當有利的。

此外,《備忘錄》的實施并未改變美國國內紡織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逐步“萎縮”的趨勢。從表5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2000~2006年,美國國內棉制褲子的產量逐年下降,而IP比率(進口數量/美國國內產量)卻加速上升,即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更多地依賴于進口得到滿足。其中,2006年美國國內棉制褲子的產量同比繼續(xù)下降6.83%,IP比更是從2005年的485.9%大幅增至565.9%,增速列近年之最。利用2000~2005年的歷史數據擬合還發(fā)現,美國棉制褲子的國內產量與進口量保持著很強的負相關性,相關系數達到-0.877,因此在2006年美國口岸棉制褲子總進口量同比增長5.6%的情況下,美國國內產量出現進一步的下滑并不意外。這也再次表明,在類似于《備忘錄》的國別配額制度下,貿易轉移效應的產生會削弱政策對進口總量的實際限制效果。
四、總結及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翔實的數據,并利用量化分析工具,就2006年《備忘錄》的執(zhí)行和對我方相關產品貿易運行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系統評估。研究表明,2006年《備忘錄》的實施,一方面干擾了涵蓋產品對美國原有的季節(jié)性出口規(guī)律,但產品出口價格波動卻較為平穩(wěn),優(yōu)于2000~2004年原“配額時期”。另一方面,由于貿易轉移效應的產生,中國因《備忘錄》的實施而在美國市場減少的份額被其他亞洲出口國所搶占,既未能惠及與美國存在紡織品優(yōu)惠貿易安排的周邊國家(地區(qū)),也沒有改變美國國內紡織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逐步“萎縮”的趨勢。
2007年是《備忘錄》實施的第二年,國內外經濟產業(yè)的發(fā)展和政策走勢也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結合對2006年《備忘錄》執(zhí)行情況和影響的評估結果,這里有兩點需要強調:
1. 國內配額管理體制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這是確?!秱渫洝返玫搅己脠?zhí)行、最大限度減少對我國相關產品出口負面影響的關鍵因素
我們應增加配額分配制度的透明度和可預見性,在配額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配額的獲得成本。本文建議應增加配額的招標次數,可調整為月拍。每次招標數量可參考相關產品出口季節(jié)性因素,投標數量設下限,但對投標者資格不作業(yè)績上的限定,是否中標則按投標價格確定。由于市場上的配額供應持續(xù)、有預見性,而且價格隨行就市,目前較為猖獗的囤積配額、肆意抬價的做法就難以奏效,企業(yè)也可結合自身訂單情況選擇配額的購買時機、確定可以接受的配額價格,乃至權衡是否進入或退出市場。這樣,產品出口市場整體在價格信號的調控下也將井然有序地運行,配額浪費、價格大起大落以及黑市猖獗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2. 對于2009年《備忘錄》結束后我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和復雜局面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一方面,2006年《備忘錄》的實施之所以會產生貿易轉移效應,即我方在美國讓出的市場份額迅速被其他出口方所填補,這其實說明我們的產品并沒有獨特的“優(yōu)勢”,可以輕而易舉地被別國替代。更為令人擔憂的是,當前擠占我國市場份額的國家(如孟加拉國),其產品價格整體已處于低位水平,如果2008年后我們希望重新奪回“陣地”,在產品基本同質的情況下,難免又被迫陷入“價格戰(zhàn)”的窘境,這很容易再次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貿易摩擦。另一方面,美國國內紡織服裝產業(yè)的競爭實力也遠非“不堪一擊”,而且《備忘錄》的實施也為其爭取到了寶貴的“喘息機會”。據美國全國紡織團體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美國紡織服裝行業(yè)目前的從業(yè)人員為61.32萬,盡管每年仍以5%~6%的速度在減少,但人均勞動生產率近年來隨著資本的不斷投入,卻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產業(yè)總體運行健康、穩(wěn)定。2006年,美國紡織服裝業(yè)的總產值超過686億美元,與2005年基本持平;2006年1~9月,行業(yè)稅后利潤為15.4億美元,同比增長9.2%,全年出口也達到了168億美元,增長1.8%。由于美國本土紡織服裝產業(yè)主要的著眼點是高端市場,在我方大力推動品牌建設、促成產業(yè)升級的情況下,未來兩國產品的“競爭區(qū)域”會愈加寬泛,而“互補性區(qū)域”卻在減少。前有堵截,后有追兵,2009年《備忘錄》結束后的形勢不容樂觀,理性分析我方的競爭環(huán)境、尋找市場的新增長點、在“產品差異化”上作文章,我們的準備工作任重而道遠。
信息來源: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