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繡復興的集群化選擇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8-08-14 14:50:00
蜀繡復興的集群化選擇
—光靠一場拍賣無法攪動大局,光靠一人之力也無法拉動市場
本月6日,蜀繡專場“第一拍”在成都舉行,12幅作品100萬元的拍賣結果不甚理想,但也在委托方———四川天府蜀繡責任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涌意料之中。
盡管,他強烈地渴盼這場拍賣能為復興蜀繡市場開一個好頭。但是,光靠一場拍賣無法攪動大局,光靠一人之力也無法拉動市場。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秘書長李發(fā)祥表示,蜀繡要振興,必須要集群式發(fā)展。
市場處于推車上山階段
拍賣現(xiàn)場有些冷清,來了上百人,競拍者不到30人,更多是觀望。盡管委托方以低于20%的市場價來希望吸引更多人參與。但30幅作品18幅流標,大多是高價作品。
因為無人應“戰(zhàn)”,川籍個人投資者陳旺用6萬元的起拍價拿下了標的———以著名川籍畫家羅中立作品《父親》為題材的蜀繡。“蜀繡針法嚴謹細膩,表現(xiàn)能力非常強?!本康募夹g和巨大升值空間,已吸引了一批投資者關注蜀繡。但陳旺發(fā)現(xiàn),整個投資群體并不大。
“因為大家對這個市場都拿不準?!蹦杲?8號買家認為,市面上的商品也難辨真?zhèn)巍?br>
這種若即若離的關注,讓李涌看到了市場的潛力:“正處于推車上山階段,是走得最難的一段路。”在走到“山頂”之前,他們計劃策劃更多活動,讓蜀繡得到關注。李涌認為,這是蜀繡走出低谷第一步。
大師難推蜀繡產業(yè)
“68號”回憶,小時候,成都西門“家家有女工”,“老成都”們對蜀繡的情感不僅是記憶,還有文化歸屬感?!翱上Ш孟駴]人做了,現(xiàn)在走親戚,都想不到有什么禮品可以代表成都。”
2005年,成都蜀繡廠改制后,許多蜀繡大師開辦起個人工作室,目前成氣候的已有十多家。蜀繡已具備一定的產業(yè)基礎,但是,目前的年銷售總額不足千萬元。
近兩年,業(yè)內人士一直努力讓蜀繡重回百姓家。同時,為了不讓蜀繡被邊緣化,他們非常注重在表現(xiàn)手法和題材上加入新元素。蜀繡的消費群體也出現(xiàn)了年輕人身影。
在我省惟一中國蜀繡工藝美術大師郝淑萍工作室,擺著《川劇變臉》、《九寨溝大熊貓》等獲獎作品,而像“68號”一樣的許多四川人并不知道有這些好作品。
產業(yè)集群拉動行業(yè)
業(yè)內人士認為,現(xiàn)在的蜀繡行業(yè)“散、亂、弱、小”,缺乏活力與后勁。
2007年,郝淑萍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她正在重點培養(yǎng)7個“苗子”。許多大師門下均有幾十個弟子。但由于工藝活太累,大師依然在擔心:后繼無人怎么辦?
郝淑萍的學生,在文殊坊自立門戶的孟德芝,則經常要為購買上等絲線、絲綢或者為裝裱專程去蘇州。
蘇繡的產業(yè)化程度,讓四川同行羨慕不已。在那里,原材料-產-銷-運輸-包裝的一整條產業(yè)鏈條齊備,還形成了一大批刺繡工人。
再觀省內,同是四川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的青神竹編,“公司+農戶”的形式帶動5000名農戶成了粗加工工藝品的主力軍。今年,光是月餅包裝盒訂單就接了2000多萬元。
李發(fā)祥表示,培育不同檔次的工藝品,讓產品多元化,不會影響傳統(tǒng)工藝品的傳承,反而能形成百花齊放局面,更容易培育精品。
鏡鑒
蘇繡20億元收入的“群眾基礎”
同為中國“四大名繡”,就在蜀繡年銷售總額不足千萬元的同時,蘇繡卻創(chuàng)造出年銷售超20億元的不俗業(yè)績。
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蘇州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秘書長冷堅認為,是當?shù)赝暾漠a業(yè)體系支撐了這一業(yè)績。在整體形象塑造方面,當?shù)卣疇款^,統(tǒng)一對蘇繡進行包裝、推廣。在工藝方面,擁有100多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江蘇省刺繡研究所領銜開展技術研究,技藝標桿不倒。蘇州工藝美術協(xié)會每年在全省范圍內推行兩三次百人規(guī)模的技術培訓。蘇繡不僅形成了濃厚的產業(yè)氛圍,還深入到了家庭教育中。
在湖鎮(zhèn),幾百家工作坊連成一片,既形成了集群式發(fā)展,又延伸出新的產業(yè)———許多游客慕名前往觀看“十萬繡娘”的盛景。
信息來源:四川日報
—光靠一場拍賣無法攪動大局,光靠一人之力也無法拉動市場
本月6日,蜀繡專場“第一拍”在成都舉行,12幅作品100萬元的拍賣結果不甚理想,但也在委托方———四川天府蜀繡責任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涌意料之中。
盡管,他強烈地渴盼這場拍賣能為復興蜀繡市場開一個好頭。但是,光靠一場拍賣無法攪動大局,光靠一人之力也無法拉動市場。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秘書長李發(fā)祥表示,蜀繡要振興,必須要集群式發(fā)展。
市場處于推車上山階段
拍賣現(xiàn)場有些冷清,來了上百人,競拍者不到30人,更多是觀望。盡管委托方以低于20%的市場價來希望吸引更多人參與。但30幅作品18幅流標,大多是高價作品。
因為無人應“戰(zhàn)”,川籍個人投資者陳旺用6萬元的起拍價拿下了標的———以著名川籍畫家羅中立作品《父親》為題材的蜀繡。“蜀繡針法嚴謹細膩,表現(xiàn)能力非常強?!本康募夹g和巨大升值空間,已吸引了一批投資者關注蜀繡。但陳旺發(fā)現(xiàn),整個投資群體并不大。
“因為大家對這個市場都拿不準?!蹦杲?8號買家認為,市面上的商品也難辨真?zhèn)巍?br>
這種若即若離的關注,讓李涌看到了市場的潛力:“正處于推車上山階段,是走得最難的一段路。”在走到“山頂”之前,他們計劃策劃更多活動,讓蜀繡得到關注。李涌認為,這是蜀繡走出低谷第一步。
大師難推蜀繡產業(yè)
“68號”回憶,小時候,成都西門“家家有女工”,“老成都”們對蜀繡的情感不僅是記憶,還有文化歸屬感?!翱上Ш孟駴]人做了,現(xiàn)在走親戚,都想不到有什么禮品可以代表成都。”
2005年,成都蜀繡廠改制后,許多蜀繡大師開辦起個人工作室,目前成氣候的已有十多家。蜀繡已具備一定的產業(yè)基礎,但是,目前的年銷售總額不足千萬元。
近兩年,業(yè)內人士一直努力讓蜀繡重回百姓家。同時,為了不讓蜀繡被邊緣化,他們非常注重在表現(xiàn)手法和題材上加入新元素。蜀繡的消費群體也出現(xiàn)了年輕人身影。
在我省惟一中國蜀繡工藝美術大師郝淑萍工作室,擺著《川劇變臉》、《九寨溝大熊貓》等獲獎作品,而像“68號”一樣的許多四川人并不知道有這些好作品。
產業(yè)集群拉動行業(yè)
業(yè)內人士認為,現(xiàn)在的蜀繡行業(yè)“散、亂、弱、小”,缺乏活力與后勁。
2007年,郝淑萍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她正在重點培養(yǎng)7個“苗子”。許多大師門下均有幾十個弟子。但由于工藝活太累,大師依然在擔心:后繼無人怎么辦?
郝淑萍的學生,在文殊坊自立門戶的孟德芝,則經常要為購買上等絲線、絲綢或者為裝裱專程去蘇州。
蘇繡的產業(yè)化程度,讓四川同行羨慕不已。在那里,原材料-產-銷-運輸-包裝的一整條產業(yè)鏈條齊備,還形成了一大批刺繡工人。
再觀省內,同是四川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的青神竹編,“公司+農戶”的形式帶動5000名農戶成了粗加工工藝品的主力軍。今年,光是月餅包裝盒訂單就接了2000多萬元。
李發(fā)祥表示,培育不同檔次的工藝品,讓產品多元化,不會影響傳統(tǒng)工藝品的傳承,反而能形成百花齊放局面,更容易培育精品。
鏡鑒
蘇繡20億元收入的“群眾基礎”
同為中國“四大名繡”,就在蜀繡年銷售總額不足千萬元的同時,蘇繡卻創(chuàng)造出年銷售超20億元的不俗業(yè)績。
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蘇州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秘書長冷堅認為,是當?shù)赝暾漠a業(yè)體系支撐了這一業(yè)績。在整體形象塑造方面,當?shù)卣疇款^,統(tǒng)一對蘇繡進行包裝、推廣。在工藝方面,擁有100多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江蘇省刺繡研究所領銜開展技術研究,技藝標桿不倒。蘇州工藝美術協(xié)會每年在全省范圍內推行兩三次百人規(guī)模的技術培訓。蘇繡不僅形成了濃厚的產業(yè)氛圍,還深入到了家庭教育中。
在湖鎮(zhèn),幾百家工作坊連成一片,既形成了集群式發(fā)展,又延伸出新的產業(yè)———許多游客慕名前往觀看“十萬繡娘”的盛景。
信息來源:四川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