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在萬里之外的杭州,喜得寶絲綢行近日也悄悄改寫了賣得最俏的真絲睡衣的價格——由280元改為了305元,而這已經是一年內的第N次調價了。
在這背后的,是絲綢原材料——生絲的價格一路上漲,如今已逼近15年來的最高點。其實,生絲漲價之后,感到苦惱的不僅是克里斯蒂安,連帶著浙江領帶產業(yè)也幾乎被逼入絕境。
生絲價格一路攀高
據悉,全球70%的絲綢來自中國,而國內一半左右的絲綢來自浙江。
浙江省絲綢協(xié)會秘書長王偉告訴記者,作為絲綢原材料的生絲價格,在2003年曾徘徊在12萬/噸的歷史低位,之后向上猛進,曾在2006年兩度觸及27萬/噸的15年高位,隨后一路下滑,在2008年底下摸至14萬/噸的低點后,再次上漲至今,如今已接近2006年創(chuàng)下的紀錄。
“養(yǎng)蠶和養(yǎng)豬很像。行情好的時候,大家蜂擁而至,競爭就把價格打下來。等大家都心灰意冷,退出去了,市場供不應求,價格反而上來了。”有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
真絲睡衣漲價不斷
揚州的方蕊隔三差五會來杭州走趟親戚,每回都要在體育場路上的絲綢城捎幾條真絲的手帕。前些年拿得多還能講下價,去年開始店家卻口徑一致:10塊一條,一文不少。
“原料漲得太狠,產品不漲不行。”杭州余杭絲綢制造有限公司的陸斌告訴記者,生絲原料占普通絲織品總成本的70%左右,2008年底生絲不過14萬一噸,如今已逼近27萬一噸,接近翻番。“以公司主打的真絲圍巾來說,2008年底不過20元一條,如今雖漲到25元左右,但利潤還是大幅下滑。”
“拿貨的價格看來還得漲,我們也打算跟著調價。”絲綢城內一家睡衣店的老板告訴記者。
嵊州領帶陷入困境
要說蠶農是這波生絲行情的受益者,那嵊州的領帶業(yè)卻成了生絲漲價的“犧牲品”。
王偉告訴記者,絲綢行業(yè)通常有個“50%定律”:即原料的上漲幅度傳遞到消費者手上50%左右為合理價,2008年至今絲價上漲了近一倍,絲織品價格也普遍上漲30%-50%,但這回領帶業(yè)卻除外。記者從嵊州領帶協(xié)會獲悉,盡管占據領帶70%成本的生絲價格翻番,但兩年來出口領帶的價格僅上漲10%左右。
“早就沒利潤了。”嵊州百事吉領帶時裝的余女士告訴記者,生絲價格上漲前,利潤還能維持在10%左右,如今基本上只能靠退稅來保本。嵊州最大的領帶公司——巴貝集團國際貿易部的鐘文列也告訴記者,自2008年以來,公司出口領帶的價格也僅在2.4美元的基礎上,漲了0.2美元左右。至于虧不虧本,他表示不清楚,但“小廠的情況應該更糟”。
(esilk.net聲明:本網登載此文旨在傳遞更多行業(yè)資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