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中國的老百姓似乎已對越來越高的物價欲哭無淚了。百姓尚且欲哭無淚,而紡織原材料的一路飆升——棉花、化纖、羊毛以致到了蠶繭和剛剛掀起的亞麻原料上漲風波,再看看我們紡織企業(yè)老板表情——儼然已是吶喊無聲了。然此狀絕非禍起蕭墻。長期以來,我們紡織企業(yè)的經營者大多是埋頭苦苦地拉著自己那架超載的馬車,現如今,經濟大變革時期的復雜態(tài)勢,逼迫我們必須抬頭去看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fā)展之路。對于原料高漲的迷局,我們不能不認真審視一個并不新鮮的名詞——輸入性通貨膨脹。
輸入性通脹
發(fā)展中國家在劫難逃
所謂“輸入性通貨膨脹”,是指通貨膨脹的根源并不是一國市場內生的,而是由于外國出現的通貨膨脹通過國際貿易的形式傳導進入國內的,由外部經濟因素傳導到一國國內后,引起的物價總水平上漲。對此,經濟學詞典中有清晰的表述。
輸入性通貨膨脹只發(fā)生在開放性經濟體系中,這在我國恰逢其時。它的發(fā)生大致有兩種途徑:第一種是通過原材料價格上漲輸入。這并不難理解,某一國國內商品生產需要的原材料可以通過國內生產或者國外進口兩條途徑滿足,若國外進口的原材料價格上漲必將推高國內相關商品的價格。就我國而言,由于美元貶值,其購買力降低,需要更多的美元才能達到以前的購買力,也就是出現漲價。然而中國為了保證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保持人民幣匯率與美元固定在一個很小的幅度上,因此,當美元貶值引起商品價格上漲時,由于沒有人民幣匯率升值作為對沖,以人民幣計價的這些原材料價格也就同時上升了,這樣就直接引起了相關產品價格的上漲。在這個時候,由于國內消費者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通貨膨脹,因此,以國內原材料為主的商品價格并沒有上升,導致整體的生活成本并沒有明顯上升,最終體現出來就是勞動力貨幣成本以及國內供應的原材料價格并沒有隨通貨膨脹的出現而提高,如此便表現為國內物價水平并沒有顯著的上升。但是,當這種價格傳導到出口行業(yè),譬如我國紡織業(yè)此前很多年都以出口為主,其結果就是商品仍然按照通貨膨脹前的價格出口,雖然在價格上具有極大的競爭力,但實際上是在賤賣國內的資源,也就是說,出口行業(yè)暫時的繁榮是通過國內資源的賤賣換來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從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我們再看通貨膨脹輸入的第二種途徑——通過資本流動輸入。近年來,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速增長,其中有一部分是出口行業(yè)的創(chuàng)匯,同時還有相當巨大的部分是國外投機資本的流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熱錢。由于美國出現的通貨膨脹是因為美聯儲濫發(fā)貨幣造成的,因而熱錢在美國國內擁有充分的流動性,而流動性需要升值機會,中國便成為了國際投機資本的目標。這些投機資本進入中國國內并不會從事周期過長的投資,因而他們總是涌向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而當某一主權國對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實施了政策調控或受其他不利因素影響時,這些熱錢又會流入大宗商品市場以及其他非大宗商品的原料市場。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熱錢帶著巨大的收益退出后,為他們買單的往往是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人民。
經濟學者提醒我們,輸入性通貨膨脹對國內經濟影響的嚴重程度一般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國際市場價格與國內市場價格之間的差距;開放經濟部門在總體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國內政策調整和選擇的靈敏程度。一般而言,國際市場價格水平與國內市場價格水平間差距越大(國內商品價格水準大大低于世界商品價格體系水準)、開放部門在總體經濟中比重越高、國內政策調整和選擇的靈敏度越差,輸入性通貨膨脹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也就越嚴重。
(esilk.net聲明:本網登載此文旨在傳遞更多行業(yè)資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