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當前市場價格持續(xù)下降的幾點分析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2-10-29 11:42:00
價格下降涉及面廣、持續(xù)時間長
年初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逐季加快,但市場價格降勢依舊,1--7月累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下降0.8%,商品零售價格下降1.5%。從變動特點看,一是下降持續(xù)時間長,從上年11月份以來已持續(xù)下降了9個月。二是下降范圍大,呈現出絕大部分地區(qū)、絕大多數商品以及上游產品和下游產品價格都趨于下降的格局。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中,有22個地區(qū)下降,其余9個地區(qū)持平或略漲;構成居民消費價格的8大類中,除娛樂教育上漲0.5%、煙酒上漲0.2%外,其余各類商品及服務的價格均低于上年。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以及工業(yè)品出廠等上游產品價格也明顯低于上年。三是下降幅度在逐年加重,目前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與2000年全年平均水平相比,下降了1.9%,下降幅度比今年同比水平又擴大了1.1個百分點。實際上,盡管年度間略有波動,但從1997年以來,我國市場價格基本上處于低位,當前價格的下降只是前幾年的延續(xù)。
五大因素導致市場價格的持續(xù)下行
總體上看,影響當前市場價格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環(huán)境變化等短期因素的影響,也有一些長期性、趨勢性因素作用的結果;既有供給方面的制約,也有需求方面不足的影響,同時與經濟發(fā)展階段、運行機制等也有直接的關聯,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體而言,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在因素的沖擊。一是加入WTO后,平均關稅稅率的普遍下調和進口配額增加對國內市場價格的打壓作用。按照入世協(xié)議,今年我國關稅總體水平由上年的15.3%降到12%,平均下降了21.6%;涉及商品稅目5300多個,降稅涉及面達73%。由于關稅的較大幅度下調,帶動了進口商品價格的普遍下降和國內同類產品價格的走低。今年前7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進口增加較多的幾類商品中,如肥料、電子元器件、汽車、計算機等的價格均明顯下降。其中汽車價格下降8.3%,移動電話下降26.3%,計算機下降13.2%。與此同時,由于小麥、豆油等主要農副產品關稅配額進口量大幅度增長,我國出現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連年減產、價格不升反降的現象,1-7月累計與2000年平均價格相比,全國食品價格下降5%,其中糧食價格下降2.5%。
二是國外通貨緊縮因素輸入的影響。盡管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呈現出好轉的跡象,但基礎不牢,不排除再次出現衰退的可能。特別是日元的持續(xù)較大幅度貶值、美國大公司假賬丑聞不斷以及日美股指的接連大幅下挫,在相當程度上動搖了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反映在國際市場上,一些初級產品繼續(xù)呈現出需求不旺、價格持續(xù)下降的格局。受此影響,國內冶金、石油、紡織等行業(yè)的產品價格也仍然處于下降的狀態(tài)。
2.政策調價因素的減弱。居住、服務項目價格的持續(xù)上揚是支撐前些年市場價格上漲率處于較快區(qū)間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國家加快了電力、交通、通信等壟斷性行業(yè)的改革步伐,打破壟斷局面,引入競爭機制;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市場經濟秩序的整頓力度,通過舉行價格聽證會等方式,規(guī)范部分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定價行為,采取有力措施,初步遏制了教育亂收費、藥品價格和農村電價虛高等的勢頭,使政策性提價對居民消費價格的拉力作用大為減弱。反映在具體項目上,服務項目價格漲幅從前幾年的10%左右縮小到去年的7%,今年上半年進一步回落到2.4%左右;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僅比上年同期上漲0.5%,漲幅比前幾年明顯減緩。居住項目價格總體上也呈現出穩(wěn)中趨降的態(tài)勢。
3.技術進步因素作用的結果。市場化取向改革的大步推進,對外開放水平的明顯提高,為我國企業(yè)的自主創(chuàng)新活動、引進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反映在統(tǒng)計數據上,表現為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單位產品成本下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90年的1634元提高到1995年的4854元,2001年進一步提高到7543元,剔除價格變動因素的影響,我國勞動生產率2001年比1990年提高了1.5倍,平均每年提高8.7%。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加之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市場潛力巨大等的優(yōu)勢,使我國正在逐漸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主要機電產品實現了從進口、模仿到出口的重大轉變,這也是近年來我國家電產品、通信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而價格一降再降的重要原因。從國際范圍看,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產品從創(chuàng)新階段到普及階段的生命周期也大大縮短,換言之,創(chuàng)新者依靠高價格來獲取壟斷利潤的時間和空間都在縮小
4.國內需求不足因素的制約。統(tǒng)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社會需求有比較明顯的回升,但細加分析,主要是受加入WTO積極效應的影響,外需回升較快,而且這種回升只是在上年出口增長緩慢基礎上的一種恢復性回升,上年出口僅增長6.8%。國內需求總體上仍未得到有效啟動,市場自主性需求增長力量仍較弱。表現在:
一是占總需求約60%的最終消費增長仍然乏力。今年以來,盡管有入世、再次降息等諸多利好因素,但市場增長平緩的狀況進一步加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平均比上年降低了約1.5個百分點,農村市場不景氣態(tài)勢更為明顯,同比增長率在7%以下。與居民消費傾向降低、市場不旺相對應,居民儲蓄存款持續(xù)大量增加,前7個月累計增加8850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477億元。
二是政策性因素仍是支撐當前投資較快增長不可或缺的因素。國債資金及相應的地方配套資金、銀行貸款是投資資金來源的重要方面。有關測算資料.表明,1元國債資金的投入可相應帶動約3.3元地方配套資金和銀行配套貸款,1998--2001年國家共發(fā)行長期建設國債5100億元,按此比例測算,相應帶動了16800多億元資金的投入,加上國債本身,共增加投資近22000億元,相當于當期全社會投資總額的17%左右,為保持投資的較快增長、促進經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相對而言,民間投資力量弱、增長慢的狀況仍無大的改觀,1998年以來各年增幅均在10%左右徘徊。
三是市場供大于求的狀況進一步加劇。需求不足的最終體現,在于需求的增長趕不上供給的增長,導致市場商品價格下降和生產能力的大量放空。近幾年來,我國商品供大于求的比例呈逐年提高之勢,目前近90%的商品均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況。根據國家商業(yè)信息中心對國內600多種主要商品供求情況的分析,今年下半年供過于求的商品比重已由去年下半年的83%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86.3%,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
5.結構不合理矛盾的反映。結構失衡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老大難問題,近年來,隨著市場供求環(huán)境的改變,這種不合理現象更加明顯突出,成為影響市場價格的主導因素之一。主要表現在:
一是長期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地區(qū)產業(yè)結構高度同構化的后遺癥。目前我國龐大的生產能力令人吃驚,任何一種在當時看來有市場需求的產品,過不了多長時間很快就會趨向飽和,當前彩電、冰箱、手機等市場上過度競爭的產品,有的價格低得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主要原因就是產品的技術含量低、企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弱,容易導致生產上的一哄而上。
二是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的不合理。目前大多數居民消費的重點仍主要集中在吃穿用住等有形商品上,用于旅游、娛樂、教育等無形商品的消費還比較少。而如前所述,目前有形商品的價格總體上是逐步走低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整體市場價格走勢的疲軟。
三是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以及不同居民收入階層之間差距不斷擴大。以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對比為例,1990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入均純收入之比為2.2:1,1995年擴大到2.7:1,2001年進一步擴大到2.9:1,收入分配進一步向城市、向少數地區(qū)和向少數人集中的趨勢,低收入群體數量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消費,制約了需求的擴張,最終牽動市場價格水平下行。
下階段低位運行可能將成為一種常態(tài)
從下階段價格走勢看,我們認為,除非發(fā)生戰(zhàn)爭、金融危機等大的意外,否則總體上將長期處于低位運行的格局,多數年份上漲率將在3%以內。主要依據如下:
一是從價格形成機制方面看,市場的基礎性調節(jié)作用將越來越強??傮w上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目前市場的作用已遍及并深深扎根于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市場為基礎和杠桿的價格體系已基本形成,整體價格將圍繞著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上下窄幅波動。與此同時,隨著壟斷性行業(yè)競爭局面的逐步形成和市場價格秩序的規(guī)范,政策性調價對整體市場價格的影響將越來越小。
二是從市場供求關系看,供大于求的狀況將可能一直持續(xù)下去。供略大于求是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現象,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往經濟生活中出現過的商品短缺現象將不再復返。
三是國際化因素和技術進步因素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制約作用將進一步突出。按照WTO有關協(xié)議,未來幾年,我國將進一步降低關稅稅率和增加進口配額,國外低價商品和服務對國內市場價格的打壓作用將更加明顯。同時,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日趨密切,技術進步因素對我國經濟生活各方面的促動作用也會進一步顯現。
當然,盡管市場價格的走低有其客觀必然性,但當前的持續(xù)下降卻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它影響了企業(yè)擴張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經濟增長的活力,必須引起高度關注。宏觀調控要多管齊下,從挖掘需求增長內部潛力、疏通貨幣傳導渠道、理順各種不合理結構等方面入手,盡快扭轉目前價格持續(xù)下降的不利局面。
年初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逐季加快,但市場價格降勢依舊,1--7月累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下降0.8%,商品零售價格下降1.5%。從變動特點看,一是下降持續(xù)時間長,從上年11月份以來已持續(xù)下降了9個月。二是下降范圍大,呈現出絕大部分地區(qū)、絕大多數商品以及上游產品和下游產品價格都趨于下降的格局。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中,有22個地區(qū)下降,其余9個地區(qū)持平或略漲;構成居民消費價格的8大類中,除娛樂教育上漲0.5%、煙酒上漲0.2%外,其余各類商品及服務的價格均低于上年。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以及工業(yè)品出廠等上游產品價格也明顯低于上年。三是下降幅度在逐年加重,目前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與2000年全年平均水平相比,下降了1.9%,下降幅度比今年同比水平又擴大了1.1個百分點。實際上,盡管年度間略有波動,但從1997年以來,我國市場價格基本上處于低位,當前價格的下降只是前幾年的延續(xù)。
五大因素導致市場價格的持續(xù)下行
總體上看,影響當前市場價格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環(huán)境變化等短期因素的影響,也有一些長期性、趨勢性因素作用的結果;既有供給方面的制約,也有需求方面不足的影響,同時與經濟發(fā)展階段、運行機制等也有直接的關聯,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體而言,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外在因素的沖擊。一是加入WTO后,平均關稅稅率的普遍下調和進口配額增加對國內市場價格的打壓作用。按照入世協(xié)議,今年我國關稅總體水平由上年的15.3%降到12%,平均下降了21.6%;涉及商品稅目5300多個,降稅涉及面達73%。由于關稅的較大幅度下調,帶動了進口商品價格的普遍下降和國內同類產品價格的走低。今年前7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進口增加較多的幾類商品中,如肥料、電子元器件、汽車、計算機等的價格均明顯下降。其中汽車價格下降8.3%,移動電話下降26.3%,計算機下降13.2%。與此同時,由于小麥、豆油等主要農副產品關稅配額進口量大幅度增長,我國出現了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連年減產、價格不升反降的現象,1-7月累計與2000年平均價格相比,全國食品價格下降5%,其中糧食價格下降2.5%。
二是國外通貨緊縮因素輸入的影響。盡管今年以來世界經濟呈現出好轉的跡象,但基礎不牢,不排除再次出現衰退的可能。特別是日元的持續(xù)較大幅度貶值、美國大公司假賬丑聞不斷以及日美股指的接連大幅下挫,在相當程度上動搖了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反映在國際市場上,一些初級產品繼續(xù)呈現出需求不旺、價格持續(xù)下降的格局。受此影響,國內冶金、石油、紡織等行業(yè)的產品價格也仍然處于下降的狀態(tài)。
2.政策調價因素的減弱。居住、服務項目價格的持續(xù)上揚是支撐前些年市場價格上漲率處于較快區(qū)間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國家加快了電力、交通、通信等壟斷性行業(yè)的改革步伐,打破壟斷局面,引入競爭機制;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市場經濟秩序的整頓力度,通過舉行價格聽證會等方式,規(guī)范部分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定價行為,采取有力措施,初步遏制了教育亂收費、藥品價格和農村電價虛高等的勢頭,使政策性提價對居民消費價格的拉力作用大為減弱。反映在具體項目上,服務項目價格漲幅從前幾年的10%左右縮小到去年的7%,今年上半年進一步回落到2.4%左右;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僅比上年同期上漲0.5%,漲幅比前幾年明顯減緩。居住項目價格總體上也呈現出穩(wěn)中趨降的態(tài)勢。
3.技術進步因素作用的結果。市場化取向改革的大步推進,對外開放水平的明顯提高,為我國企業(yè)的自主創(chuàng)新活動、引進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反映在統(tǒng)計數據上,表現為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單位產品成本下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990年的1634元提高到1995年的4854元,2001年進一步提高到7543元,剔除價格變動因素的影響,我國勞動生產率2001年比1990年提高了1.5倍,平均每年提高8.7%。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加之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市場潛力巨大等的優(yōu)勢,使我國正在逐漸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主要機電產品實現了從進口、模仿到出口的重大轉變,這也是近年來我國家電產品、通信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而價格一降再降的重要原因。從國際范圍看,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產品從創(chuàng)新階段到普及階段的生命周期也大大縮短,換言之,創(chuàng)新者依靠高價格來獲取壟斷利潤的時間和空間都在縮小
4.國內需求不足因素的制約。統(tǒng)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社會需求有比較明顯的回升,但細加分析,主要是受加入WTO積極效應的影響,外需回升較快,而且這種回升只是在上年出口增長緩慢基礎上的一種恢復性回升,上年出口僅增長6.8%。國內需求總體上仍未得到有效啟動,市場自主性需求增長力量仍較弱。表現在:
一是占總需求約60%的最終消費增長仍然乏力。今年以來,盡管有入世、再次降息等諸多利好因素,但市場增長平緩的狀況進一步加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平均比上年降低了約1.5個百分點,農村市場不景氣態(tài)勢更為明顯,同比增長率在7%以下。與居民消費傾向降低、市場不旺相對應,居民儲蓄存款持續(xù)大量增加,前7個月累計增加8850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477億元。
二是政策性因素仍是支撐當前投資較快增長不可或缺的因素。國債資金及相應的地方配套資金、銀行貸款是投資資金來源的重要方面。有關測算資料.表明,1元國債資金的投入可相應帶動約3.3元地方配套資金和銀行配套貸款,1998--2001年國家共發(fā)行長期建設國債5100億元,按此比例測算,相應帶動了16800多億元資金的投入,加上國債本身,共增加投資近22000億元,相當于當期全社會投資總額的17%左右,為保持投資的較快增長、促進經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相對而言,民間投資力量弱、增長慢的狀況仍無大的改觀,1998年以來各年增幅均在10%左右徘徊。
三是市場供大于求的狀況進一步加劇。需求不足的最終體現,在于需求的增長趕不上供給的增長,導致市場商品價格下降和生產能力的大量放空。近幾年來,我國商品供大于求的比例呈逐年提高之勢,目前近90%的商品均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況。根據國家商業(yè)信息中心對國內600多種主要商品供求情況的分析,今年下半年供過于求的商品比重已由去年下半年的83%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86.3%,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
5.結構不合理矛盾的反映。結構失衡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老大難問題,近年來,隨著市場供求環(huán)境的改變,這種不合理現象更加明顯突出,成為影響市場價格的主導因素之一。主要表現在:
一是長期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地區(qū)產業(yè)結構高度同構化的后遺癥。目前我國龐大的生產能力令人吃驚,任何一種在當時看來有市場需求的產品,過不了多長時間很快就會趨向飽和,當前彩電、冰箱、手機等市場上過度競爭的產品,有的價格低得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主要原因就是產品的技術含量低、企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弱,容易導致生產上的一哄而上。
二是居民消費結構和消費方式的不合理。目前大多數居民消費的重點仍主要集中在吃穿用住等有形商品上,用于旅游、娛樂、教育等無形商品的消費還比較少。而如前所述,目前有形商品的價格總體上是逐步走低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整體市場價格走勢的疲軟。
三是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以及不同居民收入階層之間差距不斷擴大。以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對比為例,1990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入均純收入之比為2.2:1,1995年擴大到2.7:1,2001年進一步擴大到2.9:1,收入分配進一步向城市、向少數地區(qū)和向少數人集中的趨勢,低收入群體數量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消費,制約了需求的擴張,最終牽動市場價格水平下行。
下階段低位運行可能將成為一種常態(tài)
從下階段價格走勢看,我們認為,除非發(fā)生戰(zhàn)爭、金融危機等大的意外,否則總體上將長期處于低位運行的格局,多數年份上漲率將在3%以內。主要依據如下:
一是從價格形成機制方面看,市場的基礎性調節(jié)作用將越來越強??傮w上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目前市場的作用已遍及并深深扎根于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市場為基礎和杠桿的價格體系已基本形成,整體價格將圍繞著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上下窄幅波動。與此同時,隨著壟斷性行業(yè)競爭局面的逐步形成和市場價格秩序的規(guī)范,政策性調價對整體市場價格的影響將越來越小。
二是從市場供求關系看,供大于求的狀況將可能一直持續(xù)下去。供略大于求是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現象,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往經濟生活中出現過的商品短缺現象將不再復返。
三是國際化因素和技術進步因素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制約作用將進一步突出。按照WTO有關協(xié)議,未來幾年,我國將進一步降低關稅稅率和增加進口配額,國外低價商品和服務對國內市場價格的打壓作用將更加明顯。同時,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日趨密切,技術進步因素對我國經濟生活各方面的促動作用也會進一步顯現。
當然,盡管市場價格的走低有其客觀必然性,但當前的持續(xù)下降卻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它影響了企業(yè)擴張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經濟增長的活力,必須引起高度關注。宏觀調控要多管齊下,從挖掘需求增長內部潛力、疏通貨幣傳導渠道、理順各種不合理結構等方面入手,盡快扭轉目前價格持續(xù)下降的不利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