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月小幅逆差 中國全年外貿將走低?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4-02-20 08:29:00
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外貿進出口統(tǒng)計數字顯示,1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為714.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5%。其中,出口357.1億美元,同比增長19.8%;進口357.4億美元,同比增長15.2%。
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個數據,背后卻有一大串因素在支撐著它: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新的出口退稅政策;根據入世承諾,我國的關稅水平在進一步降低;另外,國際環(huán)境也在時刻發(fā)生著變化等等。
這些因素對首月的外貿走勢所起的作用到底多大?在去年全年外貿進出口雙雙高增長的情況下,今年的外貿走勢又將如何?會否出現(xiàn)進口大幅增長,而出口大幅下降的局面?國家是否會對今年的外貿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呢?
出口退稅影響出現(xiàn) 但最終會被市場消化
可以看出,首月的進出口規(guī)模是基本相當的,貿易逆差僅為0.3億美元,但在去年,我國實現(xiàn)貿易順差為255.4億美元,平均每月順差20—30億美元。另外,1月份19.8%的出口增長,相比較去年全年34.6%的增長,也下降了將近15個百分點。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務部對今年的出口增長抱著保守謹慎態(tài)度,預測目標僅為8%,這樣看來,1月份的外貿進出口數字基本算正常。
而出口增速的下降則是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出口退稅率下降、上年基數很高、原材料漲價等。其中,平均下降3個百分點的出口退稅改革,對一些行業(yè)出口的影響可能稍大。
平均下降2-4個出口退稅百分點的皮革行業(yè),自今年1月份開始,就有23.7%的企業(yè)表示幾乎難以承受退稅的調整。它們認為,目前市場競爭激烈,很難再提高價格,只有進行自我消化,而企業(yè)利潤率比較薄,加之原料、勞動力和生產要素的價格上漲,因此對企業(yè)影響很大。但還是有84.2%的企業(yè)表示,退稅調整對于行業(yè)的整體影響是大的,但是目前可以接受??梢酝ㄟ^加強企業(yè)內部管理,挖掘降低成本渠道,節(jié)能降耗,提高效率等辦法,努力提高產品檔次,增加產品附加值,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規(guī)模。
山東一家棉紡織進出口公司的仲先生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公司今年1月的出口確實減少了一些,多少有些受影響,因為考慮到今年起要實施新的出口退稅率,而棉紡織品的退稅率是從17%降到13%,就把產品集中到去年底出口了。
“原來,出口退稅是公司的一塊盈利,現(xiàn)在沒有了,面對今后的困難,我們不會放棄市場,只能調整思路。”仲先生表示,公司下一步準備上一個七八千萬的技改項目,進行新技術的開發(fā),同時他希望今年中央能及時退稅,縮短辦理的時間,簡化退稅手續(xù),以減輕企業(yè)的資金壓力。
另外,此次對于各個行業(yè)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國家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對各個行業(yè)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對于資源性的高耗能的產品,限制其出口,出口退稅率調低甚至不予退稅。這些商品在1月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如1月份,我國焦碳和半焦碳產品出口總值同比下降52.3%;煤炭出口下降28.6%;成品油下降48%;鋼坯下降49.5%。這些均屬于國家限制出口的資源性產品。
但對于機電以及高新技術等產品,國家則采取了鼓勵出口的政策,基本上沒有調低這些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這些行業(yè)因此也保持了較高的出口增速。如1月份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總值則同比增長了27.9%;高新技術產品同比增長42.8%。
李雨時分析,占到出口總量半壁江山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帶動了總體水平的增長。因此,總的說來,出口退稅對1月份的出口影響不是太大,雖然出口增速有所放緩(上年基數太高也有因素,且又適逢中國傳統(tǒng)的春節(jié)假期),但19.8%的出口增長幅度要好于市場預期,出口勢頭依然強勁。他認為,出口退稅下調的影響將最終被市場接受和消化。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企業(yè)在去年年底紛紛加緊出口,使得去年12月出口增速高達了50.7%,就是因為很多企業(yè)把本該是今年的出口定單提前到去年。由此,他分析,今后企業(yè)的出口還將有所回升。
外貿政策微調 進出口都將理性增長
對于今后的進出口走勢,世界投行高盛預測,今年中國外貿出口增幅將達到18%。據其分析,中國今年的外貿進口和出口均將保持強勁增長,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將進一步持平,因為中國國內市場的需求量已有明顯增大。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金伯生認為,今年貿易出現(xiàn)逆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還有可能取得兩位數增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外商投資企業(yè)作為我國出口主力軍,已占據我國總出口額54.8%,且市場銷售良好,1月份的出口增長是27.1%。另外,作為出口生力軍的民營企業(yè)勢頭更加迅猛,1月份出口增長達到了54.8%,處于高速增長。
國家統(tǒng)計局新聞發(fā)言人姚景源也認為,今年進口肯定是增長的,因為我們一方面要兌現(xiàn)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降低進口關稅水平,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增長帶動了對進口商品更高、更多的需求。還有國際市場很多原材料漲價,進口總金額也會上漲。
同時,出口也會保持一個相當的速度。出口退稅給中國出口帶來的影響會有但不是很大。因為我國出口能夠迅速增長,主要原因不是由于出口退稅率有多高,而在于最根本的兩條因素:一是50%的出口是由外商在華投資企業(yè)實現(xiàn)的,這些企業(yè)本身就具有國際市場,具有較好的管理和技術水平,出口退稅的下調不會對其造成太大影響;二是中國出口能夠迅速地增長,主要在于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在于成本低特別是勞工成本低,這是由我國眾多的、有較好數字的勞動力所決定的。這是一個市場決定的因素,這個因素也會維持一個較長的時間,至少今年內不會發(fā)生太大的變化。如1月份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增長17.7%,其中進料加工增長了20.6%。
另外,1月份,我國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長24.7%,對歐盟同比增長30.4%,均高于平均水平。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普遍強勁復蘇,尤其是美國和歐盟經濟恢復較快,今后的出口還會再增長。
李雨時分析,盡管國內外經濟形勢隨時將發(fā)生變化,隨時可能對進出口造成影響,但常規(guī)情況下今年還是會適度增長,而且是一種較為理性的增長。
他所指的這種理性是,經濟增長以及出口增長都應該保持適當的速度,在基數相當大的情況下還達到30%-40%的出口增速,通常是不太正常的,也會帶來諸多負面效應。如外貿依存度過高,過分依賴貿易伙伴,一旦其一出現(xiàn)政治或經濟上的動蕩,我們都將為之付出慘痛的代價;資源性產品大量出口,會對國內原材料形成壓力,價格因此上漲;另外,出口增長太快,對貿易伙伴往往產生了順差,貿易摩擦因此更加頻繁,而如果能長期保持較為理性的增長,貿易摩擦也會減少。
因此,他建議,為適應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的大國特點,要實現(xiàn)以內需為主的長期方針,減緩國際經濟波動所給予我國經濟的影響。同時也應該看到,在投資、消費和貿易這三駕馬車中,投資過熱和外貿增長過快都已引起國家的關注,今年以來,國家將更加注重擴大內需來帶動經濟增長。因此,在外貿政策作出微調的同時,要加強增長方式的轉變。要利用現(xiàn)在這種較好的經濟環(huán)境,從鼓勵出口轉變?yōu)榇龠M出口,從粗放型的講求規(guī)模的增長轉向講求質量、效益的增長。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個數據,背后卻有一大串因素在支撐著它: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新的出口退稅政策;根據入世承諾,我國的關稅水平在進一步降低;另外,國際環(huán)境也在時刻發(fā)生著變化等等。
這些因素對首月的外貿走勢所起的作用到底多大?在去年全年外貿進出口雙雙高增長的情況下,今年的外貿走勢又將如何?會否出現(xiàn)進口大幅增長,而出口大幅下降的局面?國家是否會對今年的外貿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呢?
出口退稅影響出現(xiàn) 但最終會被市場消化
可以看出,首月的進出口規(guī)模是基本相當的,貿易逆差僅為0.3億美元,但在去年,我國實現(xiàn)貿易順差為255.4億美元,平均每月順差20—30億美元。另外,1月份19.8%的出口增長,相比較去年全年34.6%的增長,也下降了將近15個百分點。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雨時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務部對今年的出口增長抱著保守謹慎態(tài)度,預測目標僅為8%,這樣看來,1月份的外貿進出口數字基本算正常。
而出口增速的下降則是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出口退稅率下降、上年基數很高、原材料漲價等。其中,平均下降3個百分點的出口退稅改革,對一些行業(yè)出口的影響可能稍大。
平均下降2-4個出口退稅百分點的皮革行業(yè),自今年1月份開始,就有23.7%的企業(yè)表示幾乎難以承受退稅的調整。它們認為,目前市場競爭激烈,很難再提高價格,只有進行自我消化,而企業(yè)利潤率比較薄,加之原料、勞動力和生產要素的價格上漲,因此對企業(yè)影響很大。但還是有84.2%的企業(yè)表示,退稅調整對于行業(yè)的整體影響是大的,但是目前可以接受??梢酝ㄟ^加強企業(yè)內部管理,挖掘降低成本渠道,節(jié)能降耗,提高效率等辦法,努力提高產品檔次,增加產品附加值,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規(guī)模。
山東一家棉紡織進出口公司的仲先生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公司今年1月的出口確實減少了一些,多少有些受影響,因為考慮到今年起要實施新的出口退稅率,而棉紡織品的退稅率是從17%降到13%,就把產品集中到去年底出口了。
“原來,出口退稅是公司的一塊盈利,現(xiàn)在沒有了,面對今后的困難,我們不會放棄市場,只能調整思路。”仲先生表示,公司下一步準備上一個七八千萬的技改項目,進行新技術的開發(fā),同時他希望今年中央能及時退稅,縮短辦理的時間,簡化退稅手續(xù),以減輕企業(yè)的資金壓力。
另外,此次對于各個行業(yè)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國家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對各個行業(yè)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對于資源性的高耗能的產品,限制其出口,出口退稅率調低甚至不予退稅。這些商品在1月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如1月份,我國焦碳和半焦碳產品出口總值同比下降52.3%;煤炭出口下降28.6%;成品油下降48%;鋼坯下降49.5%。這些均屬于國家限制出口的資源性產品。
但對于機電以及高新技術等產品,國家則采取了鼓勵出口的政策,基本上沒有調低這些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這些行業(yè)因此也保持了較高的出口增速。如1月份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總值則同比增長了27.9%;高新技術產品同比增長42.8%。
李雨時分析,占到出口總量半壁江山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帶動了總體水平的增長。因此,總的說來,出口退稅對1月份的出口影響不是太大,雖然出口增速有所放緩(上年基數太高也有因素,且又適逢中國傳統(tǒng)的春節(jié)假期),但19.8%的出口增長幅度要好于市場預期,出口勢頭依然強勁。他認為,出口退稅下調的影響將最終被市場接受和消化。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企業(yè)在去年年底紛紛加緊出口,使得去年12月出口增速高達了50.7%,就是因為很多企業(yè)把本該是今年的出口定單提前到去年。由此,他分析,今后企業(yè)的出口還將有所回升。
外貿政策微調 進出口都將理性增長
對于今后的進出口走勢,世界投行高盛預測,今年中國外貿出口增幅將達到18%。據其分析,中國今年的外貿進口和出口均將保持強勁增長,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將進一步持平,因為中國國內市場的需求量已有明顯增大。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金伯生認為,今年貿易出現(xiàn)逆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還有可能取得兩位數增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外商投資企業(yè)作為我國出口主力軍,已占據我國總出口額54.8%,且市場銷售良好,1月份的出口增長是27.1%。另外,作為出口生力軍的民營企業(yè)勢頭更加迅猛,1月份出口增長達到了54.8%,處于高速增長。
國家統(tǒng)計局新聞發(fā)言人姚景源也認為,今年進口肯定是增長的,因為我們一方面要兌現(xiàn)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降低進口關稅水平,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增長帶動了對進口商品更高、更多的需求。還有國際市場很多原材料漲價,進口總金額也會上漲。
同時,出口也會保持一個相當的速度。出口退稅給中國出口帶來的影響會有但不是很大。因為我國出口能夠迅速增長,主要原因不是由于出口退稅率有多高,而在于最根本的兩條因素:一是50%的出口是由外商在華投資企業(yè)實現(xiàn)的,這些企業(yè)本身就具有國際市場,具有較好的管理和技術水平,出口退稅的下調不會對其造成太大影響;二是中國出口能夠迅速地增長,主要在于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在于成本低特別是勞工成本低,這是由我國眾多的、有較好數字的勞動力所決定的。這是一個市場決定的因素,這個因素也會維持一個較長的時間,至少今年內不會發(fā)生太大的變化。如1月份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增長17.7%,其中進料加工增長了20.6%。
另外,1月份,我國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長24.7%,對歐盟同比增長30.4%,均高于平均水平。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普遍強勁復蘇,尤其是美國和歐盟經濟恢復較快,今后的出口還會再增長。
李雨時分析,盡管國內外經濟形勢隨時將發(fā)生變化,隨時可能對進出口造成影響,但常規(guī)情況下今年還是會適度增長,而且是一種較為理性的增長。
他所指的這種理性是,經濟增長以及出口增長都應該保持適當的速度,在基數相當大的情況下還達到30%-40%的出口增速,通常是不太正常的,也會帶來諸多負面效應。如外貿依存度過高,過分依賴貿易伙伴,一旦其一出現(xiàn)政治或經濟上的動蕩,我們都將為之付出慘痛的代價;資源性產品大量出口,會對國內原材料形成壓力,價格因此上漲;另外,出口增長太快,對貿易伙伴往往產生了順差,貿易摩擦因此更加頻繁,而如果能長期保持較為理性的增長,貿易摩擦也會減少。
因此,他建議,為適應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的大國特點,要實現(xiàn)以內需為主的長期方針,減緩國際經濟波動所給予我國經濟的影響。同時也應該看到,在投資、消費和貿易這三駕馬車中,投資過熱和外貿增長過快都已引起國家的關注,今年以來,國家將更加注重擴大內需來帶動經濟增長。因此,在外貿政策作出微調的同時,要加強增長方式的轉變。要利用現(xiàn)在這種較好的經濟環(huán)境,從鼓勵出口轉變?yōu)榇龠M出口,從粗放型的講求規(guī)模的增長轉向講求質量、效益的增長。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