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緣何對部分聚酯產品反傾銷初裁反應平淡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3-01-03 12:09:00
外經貿部對原產于韓國的進口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作出反傾銷初裁已有兩個月時間,但國內市場價格并未如預期那樣獲得支撐,相反反應平淡。
據(jù)了解,公告發(fā)布時正是我國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市場比較關鍵的時候,這兩種產品在市場上受到上、下游的雙重夾擊,一方面原料價格尚處于高價位,另一方面紡織品價格難以提升,因此市場處于很強的跌價壓力下。按照預期,此時發(fā)布的反傾銷公告應當有利于支撐市場,對抬升價格具有積極作用,但實際上我國市場并沒有發(fā)生這種預期的結果。中國化纖經濟信息網分析員朱源龍分析認為,出現(xiàn)這種市況的原因來自多個方面:
一是市場對韓國聚酯產品反傾銷早有預期。對韓國的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的反傾銷實際上始于1999年,外經貿部正式受理立案調查也是一年半以前的事。在立案調查公告發(fā)布的2001年8月份前后,市場價格的變化并不明顯;同樣,2002年的反傾銷臨時措施公告一發(fā)布,對市場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僅成為影響市場走勢的一個普通因素。
二是國內產量明顯增長。反傾銷主要作用是遏制低價進口產品的大量涌入,以免對國內產業(yè)造成損害。但市場是否作出相應反響則需要視一國市場的供求平衡狀況而定。近兩年來,我國聚酯和滌綸短纖的生產能力增長很快,2002年1-10月聚酯切片(含熔體)產量超過600萬噸,滌綸短纖維產量快速增長到247萬噸,對這兩種產品的進口依存度大為降低。2001年,我國對聚酯切片和短纖的進口依存度分別為1.83%和17.24%,2002年1-10月分別降到1.48%和15.30%。
三是相關產品的進口量沒有實質性減少。從2001年及2002年的進口情況分析,國內市場對反傾銷案已在去年作出反應,2001年進口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分別為12.33萬噸和52.4萬噸,同比減少63.22%和15.81%。因此,2002年1-10月進口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分別為13.44萬噸和78.19萬噸,進口量均超過去年全年進口量,增長了17.07%和49.22%。分析認為,2002年進口量不減反增的主要原因在于進口來源的變化,雖然對原產于韓國的產品反傾銷,但從韓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進口的聚酯切片數(shù)量均略有增加。
滌綸短纖維的進口情況有所不同,2002年前11個月從韓國進口數(shù)量減少34.64%,但是從我國臺灣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進口大幅增加,尤其是從臺灣省進口量增長112.03%,其次是從泰國進口的數(shù)量從2001年的不足千噸猛增到2002年前11個月的4.56萬噸。
國內產量和進口量的繼續(xù)大幅增加是市場對這次反傾銷臨時措施反應平淡的主要原因,而進口量繼續(xù)增長的重要因素則是從臺灣省進口的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的數(shù)量增長。2002年1-10月聚酯切片進口量中臺灣省所占比例為41%,僅比韓國低3個百分點,居第二位。滌綸短纖維進口中臺灣省更是位居第一,占45%,比韓國高出11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進口量中居第三位的泰國的滌綸短纖維生產能力大多有臺灣省企業(yè)的股份,有的甚至是臺灣省在泰國的獨資企業(yè)。
四是中國進口貿易方式的特點也是原因之一。我國進口的聚酯產品有相當部分是以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和保稅區(qū)進出境方式進行的。據(jù)海關統(tǒng)計,2002年1-10月,這三種方式合計進口的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分別占26.64%和63.44%。由于加工貿易出口退稅,反傾銷稅作為關稅的附加稅也將在出口時一并退還,因此反傾銷臨時措施對此類進口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的影響只是增加利息支出而已。
雖然由于以上種種原因,這一次對部分聚酯產品的反傾銷臨時措施沒有產生明顯的效果,但業(yè)者認為,從中、長期來看對我國聚酯產業(yè)還是有利的。一方面,反傾銷臨時措施從實施之日起有4個月的時效,特殊情況可延長至9個月。如果終裁仍然認定傾銷成立而征收反傾銷稅,則征收期限最長將為5年,而且經復審確定,終止反傾銷有可能導致傾銷和損害的繼續(xù)或再度發(fā)生,則還可以適當延長反傾銷稅征收期。因此,一旦正式征收反傾銷稅,可以為國內產業(yè)贏得進一步調整產業(yè)結構的時機。
另一方面,對于受到反傾銷的出口國,不可能在長達5年的時間內聽任這部分市場的損失而不采取補救措施,肯定將另外開拓新的市場或擴大其他市場,這樣,即使反傾銷期滿,我國聚酯產業(yè)受到韓國進口產品沖擊的壓力也可能減小。由此看來,反傾銷對保護國內企業(yè)的合法利益仍然是必要和有利的措施,這也是發(fā)達國家頻頻對我國不少產品提起反傾銷申訴的原因。
據(jù)了解,公告發(fā)布時正是我國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市場比較關鍵的時候,這兩種產品在市場上受到上、下游的雙重夾擊,一方面原料價格尚處于高價位,另一方面紡織品價格難以提升,因此市場處于很強的跌價壓力下。按照預期,此時發(fā)布的反傾銷公告應當有利于支撐市場,對抬升價格具有積極作用,但實際上我國市場并沒有發(fā)生這種預期的結果。中國化纖經濟信息網分析員朱源龍分析認為,出現(xiàn)這種市況的原因來自多個方面:
一是市場對韓國聚酯產品反傾銷早有預期。對韓國的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的反傾銷實際上始于1999年,外經貿部正式受理立案調查也是一年半以前的事。在立案調查公告發(fā)布的2001年8月份前后,市場價格的變化并不明顯;同樣,2002年的反傾銷臨時措施公告一發(fā)布,對市場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僅成為影響市場走勢的一個普通因素。
二是國內產量明顯增長。反傾銷主要作用是遏制低價進口產品的大量涌入,以免對國內產業(yè)造成損害。但市場是否作出相應反響則需要視一國市場的供求平衡狀況而定。近兩年來,我國聚酯和滌綸短纖的生產能力增長很快,2002年1-10月聚酯切片(含熔體)產量超過600萬噸,滌綸短纖維產量快速增長到247萬噸,對這兩種產品的進口依存度大為降低。2001年,我國對聚酯切片和短纖的進口依存度分別為1.83%和17.24%,2002年1-10月分別降到1.48%和15.30%。
三是相關產品的進口量沒有實質性減少。從2001年及2002年的進口情況分析,國內市場對反傾銷案已在去年作出反應,2001年進口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分別為12.33萬噸和52.4萬噸,同比減少63.22%和15.81%。因此,2002年1-10月進口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分別為13.44萬噸和78.19萬噸,進口量均超過去年全年進口量,增長了17.07%和49.22%。分析認為,2002年進口量不減反增的主要原因在于進口來源的變化,雖然對原產于韓國的產品反傾銷,但從韓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進口的聚酯切片數(shù)量均略有增加。
滌綸短纖維的進口情況有所不同,2002年前11個月從韓國進口數(shù)量減少34.64%,但是從我國臺灣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進口大幅增加,尤其是從臺灣省進口量增長112.03%,其次是從泰國進口的數(shù)量從2001年的不足千噸猛增到2002年前11個月的4.56萬噸。
國內產量和進口量的繼續(xù)大幅增加是市場對這次反傾銷臨時措施反應平淡的主要原因,而進口量繼續(xù)增長的重要因素則是從臺灣省進口的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的數(shù)量增長。2002年1-10月聚酯切片進口量中臺灣省所占比例為41%,僅比韓國低3個百分點,居第二位。滌綸短纖維進口中臺灣省更是位居第一,占45%,比韓國高出11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進口量中居第三位的泰國的滌綸短纖維生產能力大多有臺灣省企業(yè)的股份,有的甚至是臺灣省在泰國的獨資企業(yè)。
四是中國進口貿易方式的特點也是原因之一。我國進口的聚酯產品有相當部分是以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和保稅區(qū)進出境方式進行的。據(jù)海關統(tǒng)計,2002年1-10月,這三種方式合計進口的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分別占26.64%和63.44%。由于加工貿易出口退稅,反傾銷稅作為關稅的附加稅也將在出口時一并退還,因此反傾銷臨時措施對此類進口聚酯切片和滌綸短纖維的影響只是增加利息支出而已。
雖然由于以上種種原因,這一次對部分聚酯產品的反傾銷臨時措施沒有產生明顯的效果,但業(yè)者認為,從中、長期來看對我國聚酯產業(yè)還是有利的。一方面,反傾銷臨時措施從實施之日起有4個月的時效,特殊情況可延長至9個月。如果終裁仍然認定傾銷成立而征收反傾銷稅,則征收期限最長將為5年,而且經復審確定,終止反傾銷有可能導致傾銷和損害的繼續(xù)或再度發(fā)生,則還可以適當延長反傾銷稅征收期。因此,一旦正式征收反傾銷稅,可以為國內產業(yè)贏得進一步調整產業(yè)結構的時機。
另一方面,對于受到反傾銷的出口國,不可能在長達5年的時間內聽任這部分市場的損失而不采取補救措施,肯定將另外開拓新的市場或擴大其他市場,這樣,即使反傾銷期滿,我國聚酯產業(yè)受到韓國進口產品沖擊的壓力也可能減小。由此看來,反傾銷對保護國內企業(yè)的合法利益仍然是必要和有利的措施,這也是發(fā)達國家頻頻對我國不少產品提起反傾銷申訴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