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在世貿組織新回合農業(yè)談判中的立場
來源:admin
作者:admin
時間:2003-04-03 10:33:00
2001年11月,世貿組織啟動新一輪貿易談判“多哈發(fā)展議程”。
按多哈新一輪談判確定的時間表,2003年3月31日前,世貿組織各成員對農業(yè)方案改革模式應該達成框架協議,但是由于分歧過大,加上伊拉克戰(zhàn)爭的影響,協議無法如期達成。
2003年3月18日,世貿組織農業(yè)談判委員會主席哈賓森提出了草案第一修改稿(以下簡稱“哈賓森草案”),相比其在2003年2月提出的原方案,并無太大改變??傊?,該草案沒有得到任何成員的支持。
歐盟表示,其愿意削減的幅度要小,而出口大國如澳大利亞則希望在更短時間內取消發(fā)達成員支付給農民的補貼。日本總體支持歐盟,希望保留農業(yè)補貼,并希望高度保護其國內大米市場,避開競爭。
發(fā)展中成員盡管個體的聲音微弱,但作為一個整體,利益也不容忽視。中國和印度認為,針對發(fā)達成員農業(yè)補貼的措施還不夠有力,這使發(fā)達成員的農產品可以低于成本傾銷,致使發(fā)展中成員的農民無法與之競爭。多哈工作計劃強調的重點是發(fā)展。目前傳出的信號是,發(fā)展理念已經被拋棄。印度代表曾在總理事會會議上表示,如果發(fā)展問題邊緣化,多哈發(fā)展議程的其他方面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企圖以不同的速度推動多哈工作計劃中的不同工作,將導致這個一攬子計劃分裂。
中國農業(yè)部在呈交世貿組織的提案中主張,鑒于入世時已作出很大承諾,新成員不在本輪談判中作出新的承諾。但“哈賓森草案”要求新成員一樣要作出新承諾,給予兩年的過渡期??肆_地亞、約旦等其他剛加入世貿組織的成員也表示,為符合入世要求,它們已作出重大改革,短期內不可能再進行一系列削減。能否聯合其他新成員一起堅持不作進一步承諾,將是中國談判的重中之重。
中國提出,將糧食進口配額的計算口徑,按商品糧來統計即減去農民自己消費部分。中國農民生產的農產品糧食至少60%以上用于自身的消費,只有30%進入流通領域,如果改用商品糧口徑來計算我國的糧食進口配額,則配額數量只相當于原來計算方式的1/3。有關專家指出,這一建議如獲通過,將非常有利于緩解國際市場對我國農產品的壓力。
專家指出,世貿組織新一輪農業(yè)談判在貿易自由化方向上的推進,無疑有利于擴大中國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出口。但是,如發(fā)達國家不削減其高額農業(yè)補貼,中國面臨的仍然是不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
中國本輪談判的另一個目標,就是打擊農產品高額補貼。由此,農業(yè)部的提案建議,將出口信貸也作為補貼的一種形式,一并削減。另一舉措是和發(fā)展中成員一起醞釀了"特別保障措施”以應對這種高額補貼。特別保障措施的宗旨是,當影響國計民生的農產品(需在減讓表中標注)受到發(fā)達成員高額補貼的損害時,可以啟動特別保障措施應對。
專家表示,中國的策略是用靈活手段保護大宗農產品(主要是糧食),放開其他農副產品的市場準入。在出口補貼問題上,中國在入世時就承諾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因為中國財力有限,根本不可能在農業(yè)補貼上增加投入,有限的財力可能將增加對種植大宗農產品的農民的收入支持上,一直在醞釀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方案就是一個政策標志。
專家認為,世界經濟不景氣,歐盟、日本等國的改革積極性會受到影響,將會加大談判的難度,并進一步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肮e森草案”現有的框架模式不會影響近期中國的農業(yè)改革進程。
